文学范儿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50字(十二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绿皮书观后感50字一

绿皮书,自由的指南。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种族歧视环境下黑人与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声名远扬的钢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厅中演奏他的音乐,获得掌声。却无法使用餐厅的洗手间休息室等,因为在当时,许多餐厅专供白人而不允许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厕所也只能提前规划,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唐雪利和托尼的车在南部乡间小路抛锚时,与田里劳作的黑奴们的对视。雪利看着对面的同样肤色的人们,却说不出一句话。引用一位博主的话,对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点一点向外蔓延。维克多雨果在绿皮书中写下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第二个记忆犹新的情节是唐雪利与托尼在车里吃炸鸡的场景,唐雪利为了摆脱黑人就是喜欢吃炸鸡的歧视言论,从不吃炸鸡,但托尼执意将炸鸡送给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绝之后,雪利翘起兰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鸡。后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为雪利博士准备了炸鸡大餐,还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专属的茅厕上厕所。雪利博士并未因为主人的歧视而怒火中烧,他乘车回到旅店上完厕所,返回后仍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客人握手道别。

种族歧视是岁月与经历无法抹去的痛苦。狭隘的思想与认知,不仅在表面体现了偏见与伤害,而且在内里,是对人格平等的不敬与歧视。用表面而非内里,甚至是偏见来评价一个人肯定是颇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单调的,人们定十分向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与理解的共存体。因为差异和多元,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当傲慢决定态度时,人们就会失去友善,当偏见占据主导时,人会因此失去判断。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们应该开放包容,即便不喜欢也不能侮辱。不要让人心的偏见成为我们之间横亘的大山。

绿皮书观后感50字二

临近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习,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50字三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 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阿拉伯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绿皮书观后感50字四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都说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谢利?虽然电影开头先出现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变,却是因为谢利博士。反抗种族歧视的是谢利博士;雇佣托尼的是谢利博士;体现电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谢利博士。是谢利博士说出的“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而不是托尼。刚看完时,我甚至感觉,《绿皮书》就是从一个贫穷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富裕黑人的故事。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谢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满口脏话、抽烟成瘾、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丢进垃圾桶里的托尼给他做司机。谢利博士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几乎毫无尊严可言,一点钱都来之不易,因此开头他对谢利博士是抵触、羡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种族歧视的倾向,二人开始动不动就会吵架、发火。而随着故事推进,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信,教会了他诚信,不能无缘无故打人,教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教会了他反抗歧视,更教会了他友情和信任。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长与改变的,是托尼。这或许就是托尼是《绿皮书》主角的原因。在我看来,《绿皮书》不仅讲了唐谢利反抗歧视的勇气,还讲述了这份勇气与尊严对种族歧视者的感染与改变。在1960那个“白人至上”的年代,谢利与托尼的友情和这种感染与改变,正是改善种族歧视现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许已经没有了指明黑人允许进入的场所的“绿皮书”,少了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但在这个走向和平、平等与美好的世界中,种族歧视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鲜花和歌声中藏匿着。存在的,还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外貌歧视。当大人认为孩子的创意不过是胡编乱造,当男性认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坚强,当人们对于工人、对于清洁工嗤之以鼻,当人们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国佬”,歧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想过像唐谢利一样改变它吗?相信过人们也能够像托尼那样被改变吗?考虑过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更有尊严吗?

以上便是我对《绿皮书》的思考。

绿皮书观后感50字五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被人歧视着开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50字六

看了电影《绿皮书》,看完之后能够引起更多对于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电影的结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的电影,让你随着电影的进展完成思想的转变。

电影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但两个人的背景差距过大,黑人和白人,钢琴家和司机,富有和落魄。差别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段友谊的宝贵程度,让人从一开始的难以接受到最后的顺理成章。

托尼在一开始还是厌恶黑人,从他把黑人水管工喝过的水杯扔进垃圾桶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土壤还很深厚,对黑人的歧视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几十是像托尼一样的意大利移民。但戏剧性的是托尼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选择了当谢利的司机。当然是绝佳的组合,一个在关键时刻足够靠谱的托尼,保证谢利一路上的安全。谢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托尼,改变的不只是他的谈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闪光点有许多,当他们在前往北卡罗来纳的途中,在一处庄园。谢利与一群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对视,对面的黑人也许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跟我们的身份不一样。但在谢利内心深处,他也有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恐惧,尽管他是誉满天下的钢琴家,甚至在白宫演奏过,但他到底还是一个黑人。他甚至不能够使用高级场合的厕所,也无法在高级餐厅进餐,仅仅是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许谢利对于自己身份认知也存在困惑,因为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着的对黑人的种种不公平对待。而对于托尼,在被存在种族歧视的警察截下时,一开始还能保持冷静,但当警察说:所谓意大利人与黑人是同一类时,便冲动的打了警察。他们为此发生了争吵,托尼想要辩解时,谢利一针见血地指出托尼意气用事的原因。

他们吵吵闹闹了一路,争吵原因不全是因为身份背景的差异,更多的是当时种族歧视思想的蔓延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正如风浪中的飘摇小船,时代浪潮裹挟着的个人丧失了太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自己离开固有的`环境,才有可能以崭新的思维思考个人的处境。

最终,谢利博士在圣诞夜拜访了托尼一家,其乐融融地一起过了一个圣诞节。在这一刻,种族,身份,地位都显得无关紧要,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

绿皮书观后感50字七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绿皮书观后感50字八

电影《绿皮书》是一个洗涤心灵的杰作,看完了这个电影,《绿皮书》顿时空降我最近两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前三名。

在纽约的破旧街边,住着托尼瓦伦拉那一大家子人,三代人都住在一百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他很歧视黑人。在纽约的一个三层豪华别墅里,住着一个黑人,他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三层的别墅只有他一个人。他叫唐那多·谢利,他既是音乐家,又是一名博士,因肤色关系,他的助理都不想搭理他,谢利两个月内在不同地方有十场钢琴演奏巡回演出,他雇了托尼给他当司机。

这一路,谢利因为肤色问题被歧视,欺负,殴打,托尼一次次救了他,安慰他。使得托尼对黑人的看法改变了,变得理解起来,体量起来……因为肤色的问题,谢利博士不能试西装,不能在大礼堂就餐,不能去正经洗手间解决……他需要尊严,他对托尼说:“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黑人与白人平起平坐,肤色真的很重要吗?非常重要吗?我为他们弹钢琴,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很高贵,高雅,到了台下又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大老黑,这就是你们白人的素养和教育吗?是,我是住在一个温暖的城堡里。但你知道吗?!我是一个人!!肤色影响人品教育吗?没人愿意给我当助理,我只相信你托尼,

我不知道我的同胞喜欢什么,怎么想的,我无法融入进去,是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我的天呐?托尼,我到底是谁啊?”

是啊,肤色很重要吗?九几年的时候,马丁·路德·金演讲了一篇《i have a dream》。他本人是个黑人,他为黑人发声。他说当今社会肤色问题会影响我们这些有色人的后半生乃至一辈子。我们只配跪着、背着奴隶条约吗?

不就是皮肤黑吗,那nba里头那么多有色人在打篮球,他们打的不是一样出色吗?黑人发表演讲,他们不是也演讲的一样出色吗?在我看来,肤色并不是问题。也不会影响一个人的人品,人生乃至教育问题。

绿皮书观后感50字九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剧情使我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白人托尼因为酒吧封停失业了,无奈之下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一路上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

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唐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开车一直南下,从城市至农村随地点的不断转移,而歧视黑人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就越来越重要。与其说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说是社会歧视黑人的一种表现。

里面的内容让人无奈,但又充满着善意。上面标注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馆,可以进食的餐厅,可以购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体现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这本书俨然像部严肃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进高档的旅馆,只配住进脏乱差的旅店。对白人而言,黑人唐谢利只是一个可以消遣娱乐的工具。从他离开琴凳那刻开始,一切的掌声与赞美与他无关,他只不过是个“低贱的老黑”。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悲惨的故事?其实不尽然,其中也充满着温馨与快乐。

在南下的旅途中,托尼渐渐被唐的才华所吸引,更了解了唐的不同,喜欢思考,追求平等。

发光的灵魂不会因为皮肤的颜色而失去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托尼对唐来说是带给他温馨,那唐带给他的则是思想的一次洗礼。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诺问秦风的一句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一折便立了起来,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来位高权重,有的人生来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这么重要吗?更重要的应是精神与内在。

再华丽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财产也败落的一天,只有内在与精神可以永存。

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生而平等的国家,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阶级压迫,一切梦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实现!

绿皮书观后感50字篇十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的白人托尼,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钢琴家唐开车,向南方做巡回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几个片段,讲述的是因为店里的老板、服务生看唐是一个黑人,所以不让他上洗手间、去餐馆吃东西。这就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种族歧视。但他身为一个黑人,也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况且他还是被邀请来的嘉宾,理应接受较好的服务。所以他总是不赞同他们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对黑人的不公平对待。

在影片的开始,作者抛下了一个疑问:托尼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唐放弃在纽约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却选择艰难地在美国陆地上行走、闯荡。而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唐三重奏的音乐伙伴给出了答案。

他说:“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唐正是因为怀揣这样的勇气,才会拿着绿皮书,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的认识。

从整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唐是一个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独在一个片段中,我们才看到了真实的他。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托尼邀请他一起用手吃炸鸡,但是唐觉得这是一个不卫生的行为,经过托尼的一次次强烈推荐,唐也无法推脱,于是大胆地放下姿态,啃着炸鸡。然后也学着托尼将鸡骨头扔在窗户外。

作为一个黑人,他学会与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乐的乐趣。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当对方不允许自己在餐厅内吃饭时,取消演出。这都是敢于面对自己,接受事实的表现。

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孤独的唐从来不与自己的兄弟联系。他认为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联系方式都没有来找自己,便也不愿做那个主动的人。

但托尼却看得透彻:“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气去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尊重与温暖便会向你走来。

绿皮书观后感50字篇十一

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

一种是拥有高雅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天生的音乐才华,衣食无忧的生活,出口成诗的情思。但却也有着被歧视的肤色和孤独的内心。白天坐拥澎湃的掌声,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却回到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独自喝酒。

一种是有着简单的思维,发达的肌肉,无所畏惧的洒脱,粗枝大叶的快乐,难捱于胸的正义。但却也有着冲动带来的惩罚和生活的拮据。因为冲动打了人,丢了一份工作,回到家还是有妻子温暖的怀抱和孩子们的咿呀快乐。

你怎么选?

很多人说,这两种人生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将它们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难完美啊。

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生的故事。过第一种生活的是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博士,有才华,有钱,但是没有朋友,充满了孤独。过第二种生活的是托尼,没有钱,没有地位,却有家人,有欢乐。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托尼的生活,虽然我们没有住城堡,有时还为了房租而出卖体力;我们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没人敬仰。可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开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种生活的,有自律,有尊严。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溃的瞬间,我发现,他并不快乐,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时,我们自以为拥有越多的头衔,我们越能快乐,殊不知,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绿皮书观后感50字篇十二

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在这部电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种族人设被巧妙的对调了: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这一黑一白,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开头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刚开始的托尼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却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然而,迫于养家糊口的无奈和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们之间日益理解,友情日渐加深,托尼也开始无法忍受那些歧视者。托尼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唐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流氓警察辱骂着唐,托尼生气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唐尽管知道他在南方会受到不好的待遇,他还是毅然决然去演绎,希望他的音乐能改变人们的想法。他在参加一系列演出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勇气和坚毅的力量,他的经历也因同性恋而变得异常复杂。生活本不易,重要的是就是作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在哪里,无论是在做什么。托尼和唐这两个男人之间显示出来满满的友谊,他们之间荡漾着快乐,团结共同克服时代不公的遭遇,这是令人心酸和振奋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影片想要给观众表达的一种感觉,也是本片最值得去享受的一个地方。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而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让后面的路有了转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值得一看。

推荐阅读:

  最新千与千寻观后感300字精选(7篇)

  最新观看乱世佳人观后感 乱世佳人观后感(优质10篇)

  最新电影《心曲》观后感实用(7篇)

  勇敢的心观后感100字(精选7篇)

  最新动画片蓝精灵观后感通用(五篇)

  2025年电影《奇迹男孩》观后感400字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