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练而富实效
由一幅优美的山原风景画,赵老师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齐读题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渔歌子’,知道这是一首词的什么?”
当学生说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后,赵老师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词牌”的意义,使学生明确了词牌的用意。课至此,对“词牌”的理解教学老师还是没有放弃,紧接着赵老师又让学生说说“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
生:满江红
师: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尽情地诵读词句,美美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空。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师: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语言,清新自然的课堂引入,折射出赵老师清淳和谐的语文教学风格。没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掷地有声的课堂提问,扎实有效的引导训练,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赵老师简练而富实效的课堂预设,开篇之时便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简简单单教语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些词语了,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站起来一位学生,他读得很快,根本就没有任何读诗词的感觉。赵老师没有急着让他坐下,而是面带笑容地走到这位学生的跟前,轻声地对他说:“请你读得慢一点,如果能读得再响亮点那当然是最好。”
学生再一次朗读了这首词,听着显然比第一次的朗读有了明显的提高。
(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朗读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对待他们,我们更需要有一位语文老师所特有的细心与忍耐。赵老师的轻声细语,呵护着这位学生。从赵老师的言行举止中,这位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与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实也便是如此。这便是赵老师的语文课堂。)
三、尽展想象的臂膀
师: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要在读一首词中,想象词中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想象词中的画面。
赵老师范读《渔歌子》,生闭眼,聆听,想象。
(赵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静静地听着,尽情地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恬淡的乡间风情之中。)
师: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生:我觉得溪水叮咚,桃花夹岸,鳜鱼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丽。
生:我觉得西赛山前白鹭高飞的情景最美。
生:我觉得作者在斜风细雨中垂钓,肯定很自在。
师: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样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生:应该是很开心的。
生:他看着周围如此优美的风景,又自在地垂钓,肯定很愉快。
师: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
生:诗词中将事物的各种颜色都写出来了。有青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粉红色的。
师:是呀,作者所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师: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用心去闻一闻,还能闻到什么?
生:能听到白鹭的叫声。
生:能闻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儿童生活丰富,情感深化,它是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中,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一首词所展现的画面是无尽的,赵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不仅展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更可贵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动态的镜头。清幽的远山,流动的溪水,高飞低鸣的白鹭,悠闲垂钓的老翁,在赵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尽情想象,直至听到了鸟儿的鸣叫,闻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灵动的课堂练笔
当同学们尽情地想象着诗词所带来无穷魅力,看着、听着、闻着一切的一切,赵老师适时地提出了练笔写作的要求:“书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 (此时学生经过想象交流后,头脑中已经呈现了清晰的画面,适时地提出练笔的要求,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练习了写作,又将诗词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语文,深度的语文
在听取了赵老师的《渔歌子》一课后,我对“新语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种有“深度的语文”。它是我们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开拓其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并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等的同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
生读,“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想到的是哪句词?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生读,“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怎样的细雨呢?“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师:不须归,轻轻地读,慢慢地念──不须归
师: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诗词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那有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师:和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对,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兄弟呀,为什么不归呀?
生:作者厌恶官场
生:作者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师:作者在那里悠闲垂钓,又钓到了什么?
生: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游与山间的田园生活
(深度的语文,并不是单单指挖掘深层的人文内涵,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等等。这首词虽色彩鲜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已,为什么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尘世的风波中颠颠簸簸,或者经历过狂风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风苦雨,很少有时间领略人生的乐趣,忽然面对着这不须害怕不须愁的斜风细雨,能不别有一番感慨?新语文的课堂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赵老师旁征博引,对同一景色的描写用不同的词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词汇。这些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刻了)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5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3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22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3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7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4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2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5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10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 、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 、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 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 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 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 真有意思,真悠闲。(读) 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 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 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 学生齐读《渔歌子》。
古诗词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召唤和诱导着学生去开拓,古诗言简意赅,值得反复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我认为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如何诵读古诗词,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今天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是一首意味隽永,风格恬淡的唐词《渔歌子》。词的作者是唐代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我校开展的基于魔灯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从今年刚刚起步。魔灯平台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魔灯学习平台,我们组织丰富多彩有网络教学,实现前移后继的网络教学。
基于以上几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定位为:
1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江南如画风景,丰富理解对词人的认识。
2 、通过网络平台前移后续,查找学习资料,拓展学习内容。
3 、培养对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更多词,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设计学习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去品位词作,感悟词人的性情”的教学理念。
一、想像促进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这节课的重点,“ 能根据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像,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人的意境。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安排对词的前二句进行画面的想像,通过景物、颜色、声音的补白想像,延伸画面,丰富对词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把自己看到的画面重新展示出来。
二、知人论世,丰富对词人的认识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节课第二个重点环节是通过网络了解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弟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做到不是为拓展而拓展,是为更好地让学生诵读词而设计了此环节。在具体教学中先通过理解词的意思,把学生分别带入两首词的意境中,再通过对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诵读词的兴趣,活跃课堂诵读诗词的氛围。
三、利用魔灯平台前移后续,丰富课堂
教学前移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智能基础与学习特点存在差异性的实际,创建互动性预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预习和探究,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有目的、建立在自主管理基础上的学习,也称之为自我导向式学习,简称自导式学习。课前,我二次组织学生来到我们的魔灯工作室,围绕学习主题,收集资料,查看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同时自主参与课前小测验,为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后续是知识的巩固,是合作互动的延伸,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能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克服了传统教学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在学习作业上,我安排三个活动,供学生自由先选择进行拓展学习。
课文类型:阅读课
上课课题:渔歌子
上课年级:六年级
上课时间:3月27日
上课地点:钦州市第四小学多媒体教室
上课类型:公开课
研究要点: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扩展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如梦令》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还记得曾经学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吗?苏轼在一个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的晚上,一个人独自观赏圆圆的明月,先是埋怨,后来心里宽慰了许多,并且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所吟诵出来的,就是一首歌咏中秋之月的词,题目是《水调歌头·中秋》(课件出示,齐读)
师: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赞美江南水乡的词《忆江南》,还有印象吗?
生(齐):有。
师:好,咱们一起来复习。(学生齐背《忆江南》)
【对学过的古诗词的复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入境始与亲”,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再次悟情创设了情境,学生在体验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灵的共振,为后面的感情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律。(教师范读,生齐读。)
师:现在你们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课件出示“填一填”)
生回答。
【填空题的设计,为学生描绘江南水乡美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这真是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美丽的景物连起来说一说。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志和到那去游览一番吧!(生齐读)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凸显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带着微笑读,能更好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以及诗人愉悦的心情。】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生:《春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师指着窗外的绵绵细雨:现在外面下的就是春雨)
师: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咱们还学过一首《清明》,有印象吗?
生:《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让学生汇报搜集积累到的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扩展了语文课程资源,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让学生融情入境地设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诵读,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词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咱们再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齐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在老师眼前出现的是一位匆匆赶回家的渔夫,谁能读得更悠闲些?
指名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这一环节补充了《江雪》这首诗,引导学生比较了张志和笔下的渔夫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设计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景: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人:不须归 悠闲自得
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透露出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教学时先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水乡的美景。课堂上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将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学生还没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对《渔歌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这这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学校评价:
黄红冬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接待了钦州市犀牛脚镇70多名老师,得到了听课老师及领导的好评。本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课堂因动态生成而更有灵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或新问题时,教师仍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相机诱导,促进学生在不断的、和谐的生成中得到发展。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预案为:引导学生领悟“是谁斜风细雨不须归?”,把问题的答案预设为“渔翁忘了回家,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有对“渔翁”忘了回家的不同解读;也有对“诗人” 留恋忘返的升华理解,等等。在这里,教学没有受预计教案的约束,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堂因动态生成更有灵性。
二、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而更精彩
在这堂课中,教师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在学习《渔歌子》这首词的基础上,又外加了柳宗元的《江雪》。这两首词,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同是垂钓图,意境却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整合课程资源,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是大语文观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发性的学习形式,教学因扩展课程资源更精彩。
上课时间:20_-5-14
上课地点:新安小学电教室
上课班级:新安小学四(2)班 班主任:赵雪梅
上课教师:陈祖静
实录整理:汤 俊
一、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师:好,大概还有一分钟的时间。那我们在上课时间背一背诗,好不好?
生:好!
师:背一背我们才学过的《乡村四月》。来,预备——起!
生:《乡村四月》,宋,翁卷……
师:背得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这节课,老师将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诗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那么,说到词,开学的时候,我们还学过一首,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这就是——
生:《忆江南》。
师:一起背一背,好吗?
生:好!
师:“忆江南”,起!
生:《忆江南》,唐,白居易……
师: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来,请你说!
生: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师:很好,你记住了诗与词的区别。还有吗?来,请你说!
生[好像有点想不起来]:就是——
师:别慌,慢慢讲!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还有吗?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唱的曲谱又叫词牌,词牌的名称又叫词牌名。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记住了词可以唱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
生:“渔歌子”。
师: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生:渔歌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题目读正确了。知道老师为什么赞美大家吗?因为,这《渔歌子》是词牌,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就应该像刚才那样读第三声,会读了吗?
生:会!
师:再一起读一读,起!
生[带有强调意味地]:渔歌子。
师:那么这首词,它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就像“忆江南”一样,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来,请你说。
生:在写渔夫在一边唱着歌,一边钓鱼。
师:说得很好。这“渔歌子”又名“渔父”。[打开课件]意思就是呢,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把每个词念得字正腔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由地读,开始吧!
生[自由地读]:渔歌子……
师:自由地再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很快就读完了,那——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来,请你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生字有没有读正确?开始吧。
生:渔歌子……
师:嗯,她读得怎么样啊?
生[有几个学生应和]:很好。
师:很好,她把每个生字都读正确了。但还是有个读音要注意:绿——蓑——衣。这个“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师:嗯,其他的字都读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次老师要求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一点节奏。
生:渔歌子……
师:不用我说,相信大家已经听出了她的节奏和韵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请看[出示课件]老师把这一首词的每一行分作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绿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预备,起!
[生于师对读,师着意把“不须归”三个字悠长地读]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行吗?
生:行!
[师与生对读,学生在教师朗读语调的导引下读得有点“小意思”了。]
师:你看,这样一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是不是?
生:是。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咱们再来读一次,老师读课题和作者你们读后面的。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朗读词。
师[用体态提示学生]:斜风细雨——
生[沉静、悠长地]:不——须——归——
二、读,感受词的意象之美
师:什么叫“不须归”?
陈紫晴:不须归,就是那个,那个,那里的风景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须归”,不想回家。
师:嗯,她不仅说出了“不须归”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还说出了原因,是因为这儿的——
生〔杂然〕:风景很美。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来,请你说。
生:他想把鱼钓满,满载而归。
师:噢,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默然,不知所谓。
师:来,读一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披着蓑衣。
师: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点看看注释,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这箬笠和蓑衣,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插图来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没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师: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
生〔杂然〕:雨帽/雨衣。
师:对了!他戴着雨帽,穿着雨衣,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因为这儿的风景——
生:太美了。
师:是的。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来,读一读!
生: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师: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
生:画。
师: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生标画。师巡堂。
师:好,已经有同学找到了,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来,发现了哪些景物?
生:我发现了“西塞山”。
师: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斜风细雨——一共有多少种?
生:九种。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绿色。
师: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西塞山里面长满了树,所以山清水秀。
师:山清水秀,说得很好!绿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鹭,画成白色。
生:桃花画成粉红色。
生:把流水画成绿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可以更清澈。
师:把流水画成绿色,会更清澈。老师想起了一句词:春来——
生:江水绿如蓝。
师:还有吗?
生:我想把鳜鱼画为淡黄色的。
师:淡黄色的鳜鱼。还有吗?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画成青色和绿色。
师:哦,绿色和青色实际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这里却说“青箬笠,绿蓑衣”,可见他非常注意遣词造句。好,请同学们看黑板。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写在画纸上,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写呢?比如[教师示范西塞山、白鹭、流水、鳜鱼,把“桃花”和“斜风、细雨”预留给学生写]
生受邀上讲台板书。教师给予指导。
师: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先放一放,我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写得怎么样?评一评。
生:还可以。“蓑衣”的“蓑”字写错了。
师:哪里错了,告诉她。
生:没有那个点了。
师:“蓑衣”的“蓑”字也是一个生字,来,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生跟随老师写“蓑”字。
师:“蓑衣”的“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两岸是桃花。有没有同学发现她们写得很好的地方?
生:她那个“斜风细雨”写得很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风一吹那些细雨,细雨就斜了。
师:风吹细雨,细雨就斜了。很有画的意境。好,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
生:《渔歌子》
师:一起来读。
生齐读《渔歌子》。
师: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这是一幅很优美的画。
生: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画。
师:山清水秀,五彩——
生:缤纷。
师:五彩斑斓的画。这仅仅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可能没有认真听讲]:因为这个还代表了一首词。
师:它是一幅静止不动的画吗?
生:因为白鹭会飞,流水会流,鳜鱼也会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这让人感到是一幅动的画。好,闭上眼睛,让我们把自己放到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或是徜徉在流水两岸,或是独坐于溪畔桥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播放音乐]正是春汛时节,听……远处,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在蒙蒙的雨景中若隐若现,一行白鹭展翅飞向青天,发出清脆的鸣叫。近处,一湖碧绿的春水,岸边的桃花开得红颜似火,柔和的春风中,片片桃花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请你来说。
生:我看到了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听到了流水的响声,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师:你看到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生:我仿佛感觉到了在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钓鱼,我满载而归,白鹭从我的上面飞过。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很开心。
师:还有吗?
生:我好像走过了一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生:我看见云雾迷蒙的西塞山,听到了阵阵流水声,闻到了桃花的芳香。在碧绿的流水中,还有游来游去的鳜鱼。
师:词人最喜欢这美丽的景色。
生:我看见了斜风细雨中的西塞山,若隐若现,出现在我的眼睛里面。然后,我还听见了那些白鹭叫的那些鸣声,听起来很好听。我还闻到了桃花的花香,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还看到了水里的鳜鱼又肥又美,想到晚上又可以大吃一顿。
师:啊,你看她的表情,好美,是不是?同学们,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真想用《渔歌子》来赞扬它!
师:那我们就用《渔歌子》来赞扬它!
生〔配乐朗读,语调中呈现出了词的意境〕:西塞山前……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读,感悟词中的情感
师:你愿意归去吗?
生:不愿意。
师:你呢?
生:也不愿意。
师:张志和呢?
生:更不愿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杂然〕:因为“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老师想,你们应该看到了词人的神情。“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来!
生:悠然自得。
生:渔父很享受的感觉。
生:自由自在。
师:自由自在,说得真好!是的,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就喜欢这种悠闲,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还下着斜斜的细雨,他依然写道——
生〔饱含情味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依然写道——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和词。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生读和词。
师:她读得很有感情,是不是?
生:是!也很有节奏。
师:那么,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草堂松径jìng已胜攀。一起来读!
生:草堂松径jìng已胜攀。
师:会读了,有本事;读懂了,更了不起。你们读懂了吗?
生面面相觑,默然不作声。
师:有的同学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问一问,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回去,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还”是什么意思?
生:回!
师: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
生:回家!
师:好,我也来劝劝大家。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地] :且须还。
生[深情地]:不须归。
师[激qing地]:且须还!
生[激qing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啊!哥哥知道答案吗?
生:不知道。
师:那么,请你用词来告诉哥哥[出示课件]。怎么来写呢?可以写“西山青,白鹭飞,烈日当头不须归。”你还可怎样写呢?来,拿出你的笔,在纸上写一写。
生写“词”,教师巡视。
师:好,他很快就想回答了。来,听一听。
生:桃花没,鳜鱼肥,烈风暴雨不须归。
生:鳜鱼肥,桃花美,天打雷劈不须归。[众笑]
生:风景好,鳜鱼肥,暴雨斜风不须归。
师:斜风?不够强烈,暴雨疾风不须归。
生:风景好,水又绿,还为满足不须归。
生:斜风吹,细雨下,斜风再大不须归。
生:桃花香,鳜鱼肥,悠然自得不须归。
生:桃花美,鳜鱼肥,迷人风景不须归。
师:风景太美了,他——
生:不想回去。
师: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
师:怎样记载得呢?读!
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
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
师:你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不装鱼饵却能够钓到鱼?
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
生:他钓了一些休闲回来,让他自己的心平静。
师:是啊,厌倦了官场的明争暗斗,他把什么钓回家了?
生:悠闲!
师:自在!
生:因为鱼儿很多,不用鱼饵,自己就自投罗网了。[众笑]
师:这是一个神仙在钓鱼啊!
生:他钓了很多东西在脑海里。
师:是啊!张志和不仅钓到了美丽的风景,让桃花的芬芳铺满他的生活,而且他更钓到了一份——
生:悠闲自在。
师: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来一起读。
生:心志平和。
师: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生[有情感地]:渔歌子……
师:斜风细雨——
生[悠长地]:不——须——归——
师:再读一次!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词的宗祖,也成为后代文人墨客争相填和的范本。后代文人对它推崇之至,你们看,这一首[课件出示]苏轼的《浣溪沙》。自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浣溪沙……
师:你来说说!
生:有些句子和《渔歌子》当中的一模一样。
师:是不是?
生:是!
师: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所以他把张志和的句子放进了自己的词里。让张志和笔下的美景,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一起读!
生[有词的味道地]:浣溪沙……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
生:西塞山
师: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生:张志和
师: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
师:渔歌子
师: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起。
生和着音乐背诵整首词。
师:好,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跟后面的老师说再见。
生[挥手]:再见!
《渔歌子》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8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 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 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千古垂钓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一、课前谈话:
师:红红火火,真好的名字,还有谁的名字,介绍一下,好,你来。
生:我的名字叫(学生的发言听不清)
师:对呀,如果这节课积极发言的话,我想不只你的爸爸妈妈为你自豪,连你的老师和同学也会为你感到自豪的,还有谁?来,小男生。
生:我叫吴慧凯,我爸爸给我取的名字,慧,表示智慧,凯,是表示不要被别人欺负。
师:“慧”,智慧,多好呀,相信你一定会很聪明,为什么“凯”是告诉你不要让别人欺负呢?怎么会这么想呢?我觉得这个“凯”呀,有很好的解释,凯旋的“凯”,我想,如果我是老师,看到这个名字,一定希望你每件事都认真地去做,你一定会凯旋而归的,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谁的名字想跟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的名字叫程万里,我爸爸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再把你的话说一遍好吗?说清楚
生:我爸爸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所以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叫——
生:程万里
师:再自豪些。
生:程万里
师:多好的名字
生:我叫潘常胜,那个,常胜代表常常胜利
师:所以,你每一节课都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认真。
师:还要举手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常胜将军对不对?好的,请坐。还有想说的,那我们换一个方式吧?你有没有小名?
生:没有。
师:小名,你有吗?
生:小名是什么?
师:就爸爸妈妈亲热的时候会怎么叫你呀?
师:对呀,我爸爸叫我的时候可不是叫我官正华,他是说小华子呀。多亲热呀!你爸爸叫你的时候怎么叫呀?来
生:我叫袁佳佳,我爸爸叫我小名的时候叫我袁嘎嘎。(众生笑)
师:嘎嘎,是不是温州话啊?
生:不是。
师:不是。嘎嘎,挺好听的,是不是?还有吗?你也有小名。
生:我叫陈慧敏,我妈妈经常叫我阿敏。
师:加上一个“阿”,加上最后一个字,都会觉得很亲切,阿敏同学。还有谁想说?好,最后一位。
生:我总共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阿国,第二个叫小国。
师:那你喜欢别人叫你哪个?
生:小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国,像小孩子一样的可爱。
二、导入诗词教学
师:老师觉得你很可爱,特别是你刚才发言的样子让大家觉得更加可爱。好的,同学们,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张志和)来,叫一叫。
生:张志和
师:热情一些
生:张志和
[老师的课前谈话,在消除学生紧张感的同时,实质上也在为课的导入作铺垫。导入自然,由学生的名字带到诗人张志和。]
师:好的,谁有听说过他?
生:没有
师:好,你说
生:他写过一首古诗。
师:你知道哪一首吗?不能偷看,同学们,不了解他没关系,我们来做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这个名字是谁帮他起的。
生:(纷纷猜)
师:没关系,尽管猜。
生: 我觉得可能是他的爸爸。
师:他说话说得很好,我觉得是他爸爸。可惜错了。你说
生:我觉得是他自己。
师:自己取的,很有创意,可是还是错了。你说
生:是他叔叔取的。
师:完全错了。我告诉大家,你说这个名字是皇帝取的,想知道皇帝为什么给他取名字吗?
生:想。
师:他十六岁时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上面列了许许多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张龟龄。有人在笑,猜一猜他的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你说,
生:就是说,他像乌龟那样的,生活的
师:生活的怎样?
生:好
师:好,这“好”字正确吗?应该——
生:像乌龟那样的长寿不死。
师:对呀,多好的一个名字呀,大家不应该笑。同学们,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老师板书课题)
生:(读)渔歌子
[让学生猜测所用时间比较长。重点要突出皇帝赐名希望心志平和,而张龟龄可以简单的带过。通过这个名词猜想环节,学生对古诗的诗人印象深刻,也就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教古诗学生记住诗歌内容却不记得诗人的现象了。值得我学习。]
师:要读好题目可不容易,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生:有,我们以前接触过宋词。
师:你对宋词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觉得宋词在宋朝的时候十分流行的,不仅用读的,还用唱的。
师:就像我们现在的歌词比较接近,对吗?那现在能请你读这个题目吗?
(生读题目)
师:他读得不对。所以读题目是有学问的,词在古代是懂音律的人写了曲子,再请文人填入词,这是最早的词的形式,那么,为了记住每一首词,于是就给这些固定的词起个固定的题目叫作词牌,当我们读“渔歌子”的时候要注意它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谁会读了?真好。
生:渔歌子
师:真好听。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
生:渔歌子。(齐读)
[老师的引导细致,特别是对题目读音的纠正上,落实得很好,很扎实。]
三、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师:好的。从抽屉拿出我们课文,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开始
(生读课文)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啊,有几个同学很好,他边读边思考。字怎么读?这个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不一样?待会儿我们来交流。首先,字正腔圆的朗读,谁能够做到?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师:待会儿,题目想清楚再读。
生读整首词
师:真的读得很标准,还有谁想读?你来
生读
师:最后三个字再读。
生:不须归。
师:恩,有点紧张,是不是?没关系,你读得很好。好,最后请一位。你来。
生读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底下跟着他小声地念。读了几遍下来,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
生在底下小声讨论
师:哦,举手说。你来。
生:诗,如果是诗的话,每行,前面有几个字,后面也都会一样有几个字的,而词的话,当中有几行的字数会不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诗每一句都是比较工整的,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
生:有短。
师:人们根据词的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小名叫——长短句。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长短句来一遍。
师领读:渔歌子,预备起——
生齐诵
[在解释诗歌和词的不同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用具体的例子做说明,让学生对词又叫长短句这个文学常识印象深刻。]
师: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所以呢,他把画画的这种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我们赶快去词中看一看,张志和给我们画了什么,把它找出来,打上圆圈,看看他画的什么景物啊!
生自由读,边读边找。
师提示:用笔把它圈出来。
师:好的,请你来说,你发现了哪些景物?
生:有白鹭
师:他说的同时,我们看一看,他找到的,你发现了吗?
生齐答:发现了。
生继续:还有桃花和鳜鱼,还有蓑衣。
师:他找到了四种,还要补充吗?
生:西塞山,还有水,还有箬笠,还有风和雨。
师:找到了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好,我们把九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
师:西塞山,接着——
生:白鹭(飞),桃花,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好的,九种对吗?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示范
师:如果我在这个位置写上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该写在哪边?
生齐答:上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个箬笠应该在头上
师:蓑衣穿在身上,那么箬笠就一定带在
生:“头上”
师:头上,笠,笠字是一个生字,大家看一看怎么写,把它记下来,
生:竹子头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把这九种景物补充完整,我请两位同学合作,你们俩个一起来好吗,其他同学写在课文的最后
生:学生写画中……
师:他很聪明,他在问自己,斜风细雨要写在哪才像副画呢,该写成什么样呢,注意写字的姿势,有的同学背停的很直,看过去很精神
生:学生继续奋斗中
师:他有画错吗,大家随便提
师:谁的
生:张宇
师:张宇,我再给你十秒钟时间你能把他改过来吗,你先看下,自己的也要记下, 其他同学再看一看,看自己写的对不对
生:学生修改
师:好,同学们, 现在看看,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张宇同学,对吗, 来,我们看看这个斜风细雨,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生:很好
师:一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什么
生:这个雨是斜的,
师:为什么,
生:风吹过来的,斜风吹过来过来,吹歪了,
师:看他写的就感觉写的很好,所以老师要再旁边打上这样一个星星,太棒了,但是这个字也是一个生字,写对了,但是不够好看,鹭字 怎么写,才能让他写的很漂亮, 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小写宽一些,
生:下面窄一些,
师:下面,对,窄些,长一些,来,同桌相互交换一下,哪里写的好这样打一个五角星,哪里写的不好也想斜风细雨也打一个五角星,
生:交换打分中……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读诗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意想,再写到黑板上的画卷里,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四、深入体会,感受意境
师:好,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一下
生:……学生念画中……
师:老师比较粗心,和这个同学一样,漏了一种,水,漏了, 流水,刚才大家读的拖腔拉调,一点都不美,再来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来,西塞山前白鹭飞,起
生:学生看着画,读诗
师:看着这九种景物,你能猜的到,作者描写的是景物是哪个季节,看这九种景物找到依据,你说
生:秋天
师:为什么是秋天,(稍停)哪一种景物告诉你是什么季节
生:因为桃花开在秋天
师:对吗?
生:错
师:桃花开在——
生:春天
师:对阿, 春天开桃花,别人一夜知秋,我们可以通过一花知春。 好,你说
生:白鹭,白鹭可以看出春天,但是,那个秋天的话,小鸟的话就会往南方飞了
师;哪这个我还得查吓,老师还不知道,你还想说,是吗,最后一位
生:细雨,春天的时候才下细雨,
师:对啊,是的, 茫茫细雨春天才有。
师:同学们,张志和的《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它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呢,我现在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们能闻得到吗?
生齐答能
师: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看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学生读书声较小。
师: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不忙的举手。请大家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在你眼前将展现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啊!(配乐,师范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同学们,有感觉了吗?
生齐答有。
师:谁想说?刚才你闭着眼睛和老师一起陶醉的样子老师可喜欢了。来,你说。
生1:我闻到桃花的香气,看到了西塞山,还有白鹭,还有那个在河里游的鳜鱼。
师:好的,他看到的是词中作者描绘的景象,还有人能看到更多吗?你来说。
生2: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在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了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了一群白鹭在天上飞。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了鳜鱼在那里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我听到了下雨的时候,声音是“沙沙沙沙”的。
师:她的耳朵特别特别的灵,给我们展现了流水的声音,斜风细雨的声音,还听到了鸟叫的声音。还有看到不同的景象的吗?
生3: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师:是啊。这位钓鱼的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爷爷被她看到了,这就是作者不能描绘的渔歌子。还有很多同学看到了更多的景物,没关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读读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鱼更加欢腾,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先练习一会儿。
(学生自由练习)
师:好,同学们。他第一个举手,来,让这只白鹭飞得更高,让我们闻到春天的花香。
生1: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我看到了一条欢腾的自由自在的鳜鱼,可是就她读的这个老人还是想回家的,不想回家的感觉,不——须——归。
生2: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啊!来,你再来。
生3: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