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人都爱过,也被别人爱过,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在看这些电影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共鸣,于是就会回忆,回忆对那段时光的思恋,也会感叹一句:“匆匆那年”
有时候会和老同学出来聚会,然后回忆学生时代的日子,互相找笑点吐槽,在没心没肺的笑过后,心里又略有些酸楚的感慨,最后从容的干掉杯中所有的酒。在那些过去的日子里,有对方的表白失败,有翘课去另一个城市找某个人,有老同学和自己的朋友最后走到了一起,有人结婚,有人离婚。
和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似乎,都是相爱与别离的话题,无论是甜蜜还是苦涩,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就是那些年,一个人最风华的岁月也就是那些年。--那些年,什么房子,车子,工作??都与我无关,我只关心的是我在乎的人会不会喜欢我。
我喜欢过别人,也被别人喜欢过,有喜欢一个人到自己所有情绪都和她有关,也有过因为想太多导致整宿整宿的失眠,结果,那时候以为对方也和我一样痛苦,后来才发现,真是自己想太多了。或许是经历的多了,也明白了,无论自己爱与不爱,这些小情绪在别人的眼中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最后也学会了安静的悲伤,不去打扰对方的生活。
自己所经历的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别人或者是当事人能否理解,都无所谓了。现在,无论那个人是在桥上还是在楼上,无论是在窗户上还是在梦里,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在纠结与纠结中勉强看完了《匆匆那年》,中式的故事向来不缺乏结尾式的美满,此片亦不例外。无论是生活还是导演,总把故事的开头设计的那样美好,仔细想来也不怪他们,如若开始达不到高度,何来以后?呵呵。紧接着中间曲折离奇自不必说,随便一个理由就可搪塞过去,只是不要太假,我们都会相信。只是故事的结尾往往分歧过大,亦如此片,实在是太过美好说不过去,虽迎合了痴男怨女的口味,但与实实在在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乡亲们差的太远,不接地气,根本就长不出庄稼。
比如,末尾处,好好地一个画家,突然间手受伤了,而且还从此不能画画了,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才成全了男主角单膝跪地的成功,你们想象,导演得多恨画家,呵呵 ,我并不是护短,为了完成任务,已把现实变成虎狼世界,任意扭捏,拼凑情节。如果“画家”是正常人呢?咱的故事该怎么办啊,导演同志?例子还有很多,不例举了,以免气死 ,呵呵。
我觉得,在青春与等待之间有太多的人付出了泪水,亦或失去了很多追求美好的机会,而所有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其中的人,能做的或者必须做的就是,努力擦掉不可能抹去的痕迹,任凭它隐隐作痛,随时间减轻,由爱恨变亲情罢了。而过于追求圆满,只能说是人性太美好了。
导演同志,此片中太多的遗憾都在镜头下面变成现实,为此假设了太多脆弱的假设,竟是些经不起怀疑的情节。那假设你是上帝而不单单是一个伟大的导演该多好啊。
拍文艺片很好,值得鼓励,我觉得离生活最近的`最真实的文化现象与艺术成分才有味道与可读性。
下次看个喜剧吧,笑笑就可以了。
如果自己一个人或是想念什么的时候,也许会更有感。
实话,最开始的内心独白,31岁的男主并不吸引我,因为太多的开场都是这样的独白,貌似自己最忧愁最无奈最混乱又最有世界观,所以只是直接看下去。
陷入回忆。
高中生,其实那更像初中的我。学老师的口音,数老师的口头禅,为了灌篮高手而疯狂,还珠格格陪伴的夏天,画黑板报评分,篮球和被篮球砸中而来的帅哥,所有的所有都是一样的。
校服难看么,你却再也穿不了了。
那个年龄你有权利穿很多漂亮的衣服,但是那个年龄学校也有权利让你穿上这样一种一年四季都如一的丑校服,顶多天热的时候再换套薄的。现在想想其实这样不也好,至少青春,没有画个满脸花满世界的走。
因为青春真好,根本不用你去装饰。
初中时,我的历史老师有个口头禅:“是~啊~”而我呢,在纸上画正字查这些~a~的数量,而我们的历史老师正是一如剧中的反应,只是剧中那个淘小子变成了现实中我这个疯丫头。
还有那些流川枫樱木花道的三角恋,仙道章流川枫的同性恋传说,猩猩队长教练眼镜……有哪个女生没喜欢过呢,哪个班级没有爱篮球的男生,哪个班级又没有啦啦队一样呐喊的女生,哪本青春小说没有被篮球砸中的女生和前来救援的帅锅呢。
就像那个会跳的纸青蛙,记忆里一蹦一蹦的。
其实电视上有流川枫的时候,我才勉勉强强长到上高中的大哥的腰那么高。曾经为了跟大哥抢电视不看他要的流川枫,我狠狠地咬了挡在电视机前面的他,结结实实的咬在屁股和腰的结合部上,谁知道,随后进入青春期的我也会一遍遍的看灌篮高手,艰难地选择是喜欢酷酷的流川枫多些还是臭屁的樱木花道多些。
翻绳,几毛钱的冰晶饮料,跳格子,童年,青春期,高考,好多的事儿好多的时间。
那句话怎么说,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回不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