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儿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最新《空谷幽兰》读后感300字三篇(优质)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空谷幽兰》读后感300字一

《空谷幽兰》这本书名顿时吸引了我,作为生活在繁华城市的平凡人,所寻找的是一席脱俗了空,并能生活在我心向往之地。同时樊登对本书的剖析以及他磁一般的声音让我被《空谷幽兰》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

还记得复旦大学陈果那句话:只有美德才会向磁石一样吸引美德,只有智慧才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智慧。这一方幽宁之地也犹如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策马扬鞭迅速的奔驰而来,翻阅畅读。

本书是朴实的,介绍了比尔.波特先生在中国终南山寻找隐士的点滴记录。当他每一次所踏入幽谷终南,与隐士师傅对坐闲聊,不被任何一丝凡尘所侵扰,他所探寻着古代隐士儒释道隐士所居住的地方,找寻着当今所留下的足迹。

朴实的隐士生活或许才让我们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不求繁华舍去杂念,专心修行之路,这不正是空谷中一抹暗暗幽香。亦或是在孤寂中才能够真正的找寻到人生成长的“洁净”。

社会是嘈杂的,生活是繁琐的,过多的嘈杂、繁琐在当今的生活中让大家不知道我们真正的取舍,生活中的贪嗔痴,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梦想”。

在处事做人方面,能够更真切的看到世俗,应对社会中的人际,找到真正可交应交之人。懂得生活中的“舍与得”。

《空谷幽兰》读后感300字二

读的不用心,不敢妄评,只是略微记一下书的大概内容:

看完了《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这两本书,如果我把它们说成是两本别开生面的`旅游指南,不知道这样评论是不是对,一本是讲述隐藏在深山的道士,一本是讲述住着和尚的寺庙,作者的讲述很是幽默,历史和当今衔接的毫无缝隙,一个外国人,对古代的故事了解的那么多,真真的是让人佩服。

感觉禅和道都是很深奥的,那些类似于文言文的文字——甚至比文言文更让人不知所云,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读,慢慢的理解。

我去过的寺院不多,很早以前去过少林寺,去只是单纯的去爬山,现在对少林寺已没有了任何的印象。

16年去过开封的相国寺,寺院里游客甚多,香火旺盛,寺院里的和尚诵经念佛,好像只是为了让游客拍照,摆摆样子而已,呵呵,我这样说似乎对一心向佛的师父们有点不敬了。

对于修行的人,我很想知道他们最后的开悟,悟到了什么呢?比如说一个禅师说的“吃茶去”,悟性高的人就会醍醐顿开,还有那沾花一笑,哎呀,不懂不懂,真是太深奥了,总是看的一头雾水。

这尘世,我们看透了,便是看透了,我们看开了,也便是看开了,而禅和道却是我无法深入的神秘世界,也许这就是无缘吧。

莫要笑我写的这不伦不类的文字,我也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

《空谷幽兰》读后感300字三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对于逃离红尘,追求寂静的隐士来说,他们在追求道的时候,要抵抗的是孤独,寂寥,与贫乏的生活,衰老的身体。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独自隐居的一位尼姑,她说,她很孤独,小茅屋的屋顶漏水了,她修不好。在她这里,我感觉到了真实。我们向往的隐居,是飘飘欲仙,是幽林仙人,是弹琴长啸。然而现实修心的路上,却是孤独寂寥,贫乏困苦。或许对于修心之人而言,这是一种修行。但这位女居士却让我们看到了真真修行的苦:生活的贫乏尚可抵御,来自心灵的空旷荒芜足以使人恐惧。

大隐隐于市,少去了生活物资上的烦恼,于修心却是增加了更多阻碍。与隐于野相反,他们在修心之路上,要抵御的是来自尘世的世俗、道德、利益纷争、喧闹……这条路更难更苦,诱惑更多。

但不论是在哪里隐居,不论以和种形式儒修也好,佛修、道修也罢,极其认同里面几位隐士的观点,这一切只不过是殊途同归:他们对于道的最求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献身于自己的理想境界。

个人认为,不同的宗教他们的终极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寻一种心灵上的皈依。不论何种修行,最后都是修心。

读书亦是修行,我的修心又到了何种境地了呢?

最后,很感谢随着作者游览了终南山,见到了隐士这个雅号背后真实的一面,若是此生有机会,一定要去终南山看看,就暂且在此许下这个愿望吧!

推荐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受20字(优秀五篇)

  原则读后感800字 高效执行4原则读后感(3篇)

  2025年《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7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600字(十二篇)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十一篇)

  2025年《繁花》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