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娟、穆”等六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充满友爱的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通过重点句段体会童心的可贵。
[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句意,进一步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2、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爱心捐赠活动吗?有谁想谈谈当时的感受?(生谈感受)
师:是啊,我们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快乐。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不仅给灾区小朋友送去了关怀与安慰,还赠送给灾区小朋友一个天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 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2、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重难点生字词。
三、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感知文章大意。
1、 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 了解文章写作顺序,初步了解倒叙的写作方法。
b. 了解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并能概述。
2、 通过感知文章大意,进一步理解捐赠天堂的含义。
让学生明白:捐赠天堂是指小朋友捐赠的童真与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天堂。
四、教师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灾区的小友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关怀,他们更需要要精神上的慰藉。儿童的世界是需要快乐和童趣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天堂”充满了幸福和美好,童心的天堂则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捐赠天堂》,一起去感悟那美好的童心吧。
二、理解全文,体验情感。1、出示中心问题:
在这篇感人的文章中,你从哪儿感受到一颗童心给予另一颗童心的幸福与快乐?可以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3、 学生默读课文,做批注。
4、 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讨论交流。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并体会着读读
第一自然段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中:“是我求妈妈一定把它们送给你的。”这句话感受到文中的小朋友特别想送给灾区小朋友毛毛熊,让他们也能有玩具玩,让他们感受到快乐。
师:为什么送毛毛熊能让灾区的小朋友快乐,难道文中的妈妈送给他们吃的或者是穿的不能让他们快乐吗?
生:妈妈的想法是大人的想法,而童心和童心是相通的,此时的灾区小朋友也需要玩具,他们也需要快乐。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更需要精神的。
第五自然段
生:“他分到的书很新,翻开第一页……大家妒嫉的分享了他那份巨大的欢乐……”
我觉得“竟”字流露的是一个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意外的惊喜。“高兴欢呼起来”说明他们特别高兴,因为唐山大地震使得他们失去了家庭,亲人,朋友,一张剪纸带给孩子们的是巨大的快乐。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联系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班里的同学会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作者的丈夫当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谈,带着感受去读)
第六自然段
生:“你可知道,废墟掩埋了一切的背景下,这两张剪纸带给一个可怜孩子的是什么吗?……他们就共同拥有了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
(学生谈到这段后,教师可适当出示一些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废墟掩埋一切的”的情景。)进一步感受剪纸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幸福感。
师:虽然是一张简单粗陋,在大人眼里毫无价值的剪纸,但里面却盛满了一个孩子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在当时的情况下,带给孩子的是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教师可引导孩子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悟情。
“自己爱的,就相信小朋友一定也爱。哪怕捧在手里的只是几粒石子……他们就共有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之后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读,在读中去体会孩子与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
第九自然段
“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么希望童年时的一次赠送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越来越成为一笔钱金不换的财富……”
生:我觉得这里表现了作者被她丈夫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是从“贴”这个字看出来的。充满友爱的童心真的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啊。
师:作者两次用到了“多么希望”,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童心的可贵与美好,深深感动了作者,作者也希望自己给别的小朋友带过快乐和幸福。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去朗读。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进一步理解“真正的天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心、童趣的。
三、回归课文,积累语言。
读完全文,了解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把想说的的话表达出来,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背诵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师:请你想象灾区的小朋友收到毛毛熊和发带时的情景,续编故事。要求:想象要合理,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
五年级学生一般都参加过爱心捐赠活动,以活动为题,直接让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培养学生识字能力。能正确运用生字。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作铺垫。
回顾课文内容,为引入中心作铺垫。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进一步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童心的可贵。
通过进一步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提升对文章的中心的理解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好习惯。
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续编故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2、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揣摩等感悟人物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意思,体会充满友爱的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重难点分析
联系文章体会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品味语言,体会充满友爱的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以题质疑。
1、联系实际生活中学生参加的爱心捐赠活动,谈谈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说说在捐赠礼物的的时候,会考虑那些事情)
2、质疑导入。
我们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快乐。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不仅给灾区小朋友送去了关怀与安慰,还赠送给灾区小朋友一个天堂。
3、板书题目(出示课件)
指导书写 捐(与娟、绢的区别)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识记生字、理解生词。
2、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按什么顺序讲的。
三、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感知文章大意。
1、了解文章讲了2个小故事,并能概述,把握文章大意。
2、看看这两个故事在叙述上有什么不同,了解文章写作顺序,初步了解倒叙的写作方法。
四、教师小结。
通过感知文章大意,进一步理解捐赠天堂的含义。(灾区的小友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关怀,他们更需要要精神上的慰藉。捐赠天堂是指小朋友捐赠的童真与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天堂。)
五、生字教学。(出示课件)
本课一共有六个生字要求会写,“忌”上边的“己”别写成 “已”;“穆”注意右下半部分是三个撇。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理解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做批注。
要求:在你读课文时,你从哪儿感受到一颗童心给予另一颗童心的幸福与快乐?
2、小组讨论交流。可以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二、全班讨论、交流,体验情感。
预设(一)
(出示课件)“是我求妈妈一定把它们送给你的。”
1、“求”是说妈妈舍不得送吗?妈妈捐赠了“一大包四季的衣服”又怎能不舍得送小玩具呢?(抓住“求”字初步将“童心”和“天堂”联系。)
妈妈的想法是大人的想法,只是穿衣、吃饭不是孩子快乐的全部。童心和童心是相通的,此时的灾区小朋友也需要玩具,他们也需要童趣的快乐,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更需要精神的。
这句话感受到文中的小朋友特别想送给灾区小朋友毛毛熊,让他们也能有玩具玩,让他们感受到快乐。
预设(二)
(出示课件)适当出示一些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废墟掩埋一切的”的情景,进一步感受剪纸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幸福感。
“他分到的书很新,翻开第一页,……大家妒嫉的分享了他那份巨大的欢乐……”(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补充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2、“竟” 字说明什么?作者的丈夫当时怎样想?(流露的是一个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意外的惊喜。)
3、“高兴欢呼起来”说明了什么?(“高兴欢呼起来”说明了他们特别高兴,因为唐山大地震使得他们失去了家庭,亲人,朋友,两张剪纸带给孩子们巨大的快乐。)
4、联系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班里的同学会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谈,带着感受去读
预设(三)
(出示课件)“你可知道,废墟掩埋了一切的背景下,这两张剪纸带给一个可怜孩子的是什么吗?” “那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
虽然是一张简单粗陋,在大人眼里毫无价值的剪纸,但里面却盛满了一个孩子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在当时的情况下,带给孩子的是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教师可引导孩子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悟情。
(出示课件)“自己爱的,就相信小朋友一定也爱。哪怕捧在手里的只是几粒石子……他们就共有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之后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读,在读中去体会孩子与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
预设(四)
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天堂”。这小小的毛毛熊和发带代表的是一个小朋友的友爱和深情,带给灾区小朋友的是欢乐和幸福。灾区的小朋友不光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也需要精神上的帮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心情
文中还有两处明显体现“我”对“剪纸”态度的地方,请找出来 (出示课件)
1、为什么“我”看到剪纸时嘲笑它的粗陋。那是两张“四不像”的剪纸,是我所见到的“最糟糕”的剪纸……后来贴在胸口,最后又说“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么希望童年时的一次赠送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越来越成为一笔钱金不换的财富……”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我”对“剪纸”态度的变化的句子。
2、理解 “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么希望童年时的一次赠送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越来越成为一笔钱金不换的财富……”(从“贴”这个字看出来作者被她丈夫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充满友爱的童心真的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啊。)
3、说明童心的可贵与美好,深深感动了作者,作者也希望自己给别的小朋友带过快乐和幸福。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去朗读。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情感升华,达到共鸣。
(出示课件)教师小结: “真正的天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心、童趣的。
真正的天堂:充满友爱、善良的童心。
五、回归整体,积累语言。
读完全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把你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想象灾区的小朋友收到毛毛熊和发带时的情景,续编故事。(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从童心的角度去思考。)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抓住“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体会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联系文章体会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充满友爱的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联系文章体会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在整理为灾区捐赠的物品时,看到了毛毛熊和发带,就想到了珍藏在家里的两张剪纸,从而感受到了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3、这节课让我们接着走进课文,去感悟童心的美好。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铅笔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给学生时间读书、交流)
2、汇报交流
预设一:第五自然段
(1)你从哪个字或哪个词体会到“欢喜”?
“竟”字感受到了什么? “高兴地欢呼”说明了什么?
(2)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
预设二:第六自然段
(1)你觉得废墟掩埋了什么?(房屋、亲人,还有他们童年的乐趣)
(播放地震课件)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让他们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快乐,你能体会到灾区孩子们此时的心情吗?(孤独、恐惧、无助……)
(2)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两张剪纸给一个可怜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所以丈夫动情地说,那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你能动情地读一读丈夫说的这段话吗?
20xx年5月12日,汶川遭遇了8.0级特大地震,你曾向灾区的孩子赠送过什么吗?(你给灾区的孩子带来了快乐与安慰,你的心情怎么样?所以你和灾区的某个孩子就共有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你们和文中的捐赠者一样,都拥有一颗善良而纯真的童心!
只有孩子最懂得孩子,小小的礼物看来并不起眼,可带来的是却是两个心灵的碰撞,那就让我们在读中去体会这份真情,感悟这份快乐。(配乐)
预设三:第九自然段
(1)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2)作者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但是刚开始见到剪纸时,态度是这样吗?(第三自然段)
(3)从哪儿还能看出作者被感动了?“贴在胸前”“无声地淌下泪来”(指导读第七自然段)
相信此时被感动地不仅是作者,还有我们,伸出你的手,假如这两张剪纸就在你的手上,请你把它贴在胸前,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么希望童年时的一次赠送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越来越成为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大屏幕出示,齐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童心的可贵与美好,深深感动了作者,作者也希望自己给别的小朋友带过快乐和幸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大屏幕)
小结:充满友爱的童心真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啊!
3、作者看到毛毛熊和发带,就想到了珍存在家里的两张剪纸,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1)你从哪儿看出它们的捐赠者都是孩子?一个“求”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个“求”字让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个字呢?谁想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这个孩子拥有怎样的一颗童心呢?毛毛熊和发带又会给灾区的孩子带来什么?
(2)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毛毛熊和发带,就仿佛看到了什么?从文中找一找。(板书:友爱 深情 欢乐幸福)
我们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给灾区的哪个孩子带来欢乐和幸福,但我们相信这两个孩子的心会连在一起。板书:
大屏幕:我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使灾区的哪个孩子高兴得欢呼、流泪,也不知道又会引出一个怎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我只知道,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真正的天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心、童趣的。
三、思维拓展
1、童心的世界里充满了童真童趣,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爱心卡片上。
请同学们把爱心卡片贴在黑板上,(贴成心形,播放《感恩的心》)
2、故事没有结束,感动还在继续,灾区的哪个孩子会收到毛毛熊和发带,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课下请同学们续写这个充满爱的故事。
3、老师还要向同学们推荐一篇文章,是冯骥才先生的《大地震带给了我什么》,搜集不到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借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理解“快乐至极”、“刻骨铭心”等词语的含义,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读懂课文,抓住“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体会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2、联系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体味“丈夫”说的话,明白精神上的慰藉有时比物质上的援助更有效。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充满友爱的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段进行研读、感悟,体会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汶川地震创设情景,一首小诗渲染情感
15天了,汶川地震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每个炎黄儿女的心。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快乐,当我看到那一张张恐惧的小脸,碰触到那绝望的目光,我的心碎了。奥组委文化宣传部王平久的一首写给孩子的诗深深地打动了我。(出示片段)大灾大难有大爱,面对灾难全国人民慷慨解囊,钱款、物资源源不断地捐赠到灾区。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个感人的故事《捐赠天堂》(板题)“天堂”指什么?怎么样才能捐赠这样一个美好的天堂呢?
【设计意图:课前联系生活实际,铺垫感情;学习伊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发探究欲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读准这些生字词。(出示字词,学生认读)
2、读的真不错,请你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提到了几次捐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课文讲到两次捐赠:第一次是“我”在整理灾区捐赠的物品时发现了毛毛熊和发带。(板书:毛毛熊和发带);第二次是由此想起丈夫童年时期在经历地震后收到别人捐赠的两张剪纸(板书:两张剪纸)。
4、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抓住这两次捐赠连起来说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看来,有时候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学习的小窍门。希望你们能积累运用到自己今后的阅读中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揽课文大意的能力和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请同学们再次用心的读读课文,想一想什么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1、 全班交流
(1) 第五自然段,引出第三和第六自然段
生:我对这里的感受最深,当丈夫发现书里竟有两张剪纸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
师:从“竟”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高兴、激动、惊喜……
师:是啊,这“竟”字流露出一个孩子意外的惊喜。这里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怎么读出这份惊喜呢?自己读一读。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惊喜,读出你的激动。你真是个感情丰富的孩子。谁还想读读?
师:在那个废墟掩埋了一切的世界里,这两张剪纸带给孩子的绝对是一份奢侈的快乐。这欢呼引来了全班的同学,大家(引着说)妒忌地分享了他那份巨大的欢乐……什么叫“妒忌”?在这儿可以替换成哪个词呢?(羡慕)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份巨大的欢乐吧。(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
师:两张剪纸竟带给孩子们如此巨大的欢乐,那这是两张怎样的剪纸呢?
生:那是两张“四不像”剪纸,刀法笨拙粗陋。我甚至敢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糟糕的剪纸。丈夫第一次向我炫耀它时,我大笑着说:“这算什么剪纸啊,我闭着眼睛都能剪得比这好十倍。”丈夫一脸肃穆,他说:“如果你知道了关于它的故事,你就再也不会嘲笑它了。”
师:什么是“肃穆”?(严肃安静)丈夫为什么会这样,作为唐山人他想起了什么?(他想起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的伤害,想起了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他坚强地面对)
第六自然段:
师:就是这样两张四不像的剪纸,刀法如此笨拙粗陋,却仍能给孩子们带来如此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其他的物质帮助所不能替代的,它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出示第六自然段)什么是“快乐至极”?读读这句话。这是个感叹句,语气要加强,为了加强语气我们还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反问句:难道那不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吗?回答:是
师:为什么说两张剪纸就是快乐至极的天堂呢?
生: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就共有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生:赠送礼物不在于它有多贵重,只要能带来真诚的快乐,那就是最幸福的,那就是最好的帮助。
师: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孩子才最懂得孩子。他们是将自己的快乐赠送给了小朋友,有时候精神上的慰藉比物质上的援助更有效。自己读读这段话。谁来读读?(你的感受真深)注意红色的词语重读。谁再来试一试?谁还想读?这样的童心多么可贵啊!一起体会这份真诚的快乐。(齐读)
师:前几天,我们师生已经给汶川的小朋友捐了钱,如果现在再让你给灾区的小朋友捐赠物品,你打算捐赠什么?为什么?假如你是灾区的小朋友,你收到这份礼物会怎么想呢?
师:童心的天堂里充满的是童趣,全世界的孩子共同拥有一个天堂,当灾区孩子的天堂快要坍塌时,其他孩子充满爱的童心足以为他捐赠一个更纯美的天堂,让我们一起来深深地体会这份天堂的快乐吧!(齐读)
(2)第七八九自然段
师:谁还来说说什么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
出示: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么希望童年时的一次赠送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越来越成为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
生:这一部分给我感受最深。
师:什么叫“刻骨铭心”?在这里“我”希望的是什么?(两个希望)我的希望仅仅是赠送这两张剪纸吗?不,希望赠送的是童真,是快乐,是精神上的慰藉,是心灵的安慰。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才能越来越成为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
师:这“财富”是指谁的?我?丈夫?送剪纸的孩子?丈夫为什么对我这个石家庄人总是那么好?他只是对我这一个石家庄人那么好吗?从这能看出丈夫是个怎样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传递爱)这样的“财富”是属于赠与者和受赠者共同的财富。我相信这财富也会伴随着那送剪纸的孩子一生一世……
(3)总结“我”的三次态度变化
课文以毛毛熊和发带引起了我对两张剪纸的回忆,这回忆部分中有三次体现我对剪纸的态度的词句,你能从文中找到,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从我嘲笑它的粗陋,到将它贴在自己的胸前‘贴’字勾勒出此刻我的情感世界,再到我无声地淌下泪来,我对这两张剪纸的态度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我”的情感变化说明“我”被这美好的童心感染了。
(4)第一二和十自然段(第一次捐赠部分)
1、谁还想说说什么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
出示:看着这毛毛熊和发带,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了充满着友爱与深情的一颗童心,也仿佛看见了充溢着欢乐与幸福的另一颗童心。
2、我仿佛看见了充满着友爱与深情的一颗童心,(指的是捐赠小朋友的心)也仿佛看见了充溢着欢乐与幸福的另一颗童心。(指的是受捐赠的小朋友的心)
3、从哪看出这是一颗充满着友爱与深情的童心呢?
出示白布上的话
师:“求”是说妈妈舍不得捐赠毛毛熊和发带吗?妈妈捐赠了“一大包四季的衣服”又怎么能舍不得送小玩具呢?
生:只是在大人们的眼里那些玩具、发带对灾区的孩子没有什么用处。而孩子们的心是相通的,只有孩子懂得灾区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心灵的安慰,童心的世界里需要童趣!
师:自己读读,指名读。
4、谁还想说说什么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
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1)这里的“天堂”和最初你理解的“天堂”意思一样吗?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正的天堂”是什么?(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心、童趣的。)(板书:美好的童心)
(2)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丈夫的感恩情怀,从而理解“天堂”的感觉是“快乐幸福”达到至极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阅读方法,如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并实现朗读与感悟的有机结合。】
三、总结全文 拓展升华
(配乐)
直到现在汶川救援还在进行中,读了这样一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对灾区的孩子说些什么?你想对周围的人们说些什么?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心相连,为灾区捐赠一个真正的天堂。
【设计意图:既是情感的升华,又是写作训练。】
第二课时
一、 拓展延伸
想象灾区的小朋友收到毛毛熊和发带时的情景,续编故事。从童心的角度去思考,合理想象。
二、 读课文谈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谈谈感受。
2、谈一谈你怎么理解《捐赠天堂》这个题目。
3、复述课文。
三、 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1、本课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2、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四、 指导书写生字
板书:
17 捐赠天堂
毛毛熊和发带 两张剪纸
【教学反思】
《捐赠天堂》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一篇揭示童心可贵的文章。看到课题,我想学生一定和我一样心生疑问:“捐赠”怎么和“天堂”联系在一起了呢?
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向我们讲述了丈夫小时候得到的一次捐赠,随着阅读的逐步完成,脑海里“童心”与“天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浓郁。凭我的教学经验,不作深层次的挖掘,学生虽然能够将“天堂”当作“童心”的代名词,但感悟绝对是朦胧的,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的。
当融入丈夫当时所处的背景,在那个废墟掩埋一切的世界里,孩子们不仅失去了亲人、家园,更失去了童心中的至爱和乐趣,而此时“翻开第一页,里面竟有两张剪纸!”这份快乐的幸福感是任何物质帮助所不能取代的。“这欢呼引来了全班的同学,大家妒忌地分享了他那份巨大的欢乐……”此时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安慰。
嚼透了“天堂”这颗幸福果后,我眼前豁然开朗:自己对“天堂”的追寻,不正是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解读文本的过程吗?
顺着这样的思路,教学流程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但是已过去32年的唐山大地震对于一直在蜜罐里生活的五年级孩子,他们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个年代人物的感情吗?起初我很担心,但15天前的汶川大地震重演了历史的悲剧,似乎是唐山大地震的翻版,孩子们至少在铺天盖地的电视画面中受到了内心的震撼,这也许会对课文的学习打下情感的伏笔。所以我想把教学定位到一个“真”字上来,即,让学生学真实的语文,真实地学语文,悟真实的情感。
一、努力创设意境,走入文本,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所谓“境为心所感,情自心底生”通过听家长讲述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和经历,结合汶川大地震的媒体报道和课上课件的演示等,尽可能让学生达到与当事人一种情感的共鸣,在这种真实的背景下,学生融入了课文,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揣摩,逐渐将得到幸福快乐的深度延深,能达到“至极”的理解层面。
二、朗读与感悟有机结合。
我有效地实施了多种朗读训练手段,如:体会“充溢”一词时,做手势朗读,从而理解到捐赠者的美好童心给受赠者带来的欢乐幸福是无比巨大的;再比如,丈夫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哲理又非常感人,可以说是体会“天堂”一词的最好诠释,我让学生把手贴在胸前,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朗读暗示,再配以音乐《感恩的心》,并不断指导朗读入境,入心,通过学生朗读感情的升温,奏响了情感教学的最强音。学生的理解层次自然在加深,语言文字——心灵触动——语言文字,我认为这就是“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写下最想说的话和续编故事,释放学生情感的收获,落实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堂课下来,我的心再次掀起波澜,可能由于心情比较紧张、时间比较仓促,如果我能再多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真情感言,可能会更加丰富对文本的解读,更丰富学生的情感收获。因为有了汶川大地震,所以课前我预设一定会有更加个性化的理解,即使稍有偏颇,同样是一份精彩的生成,对于我的课堂教学是一笔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我要让我的学生每天能真真实实学语文,真真正正学做人!当然,由于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本堂课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最新哈利波特读后感100字 哈利波特读后感400字十一篇(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