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一天晚上电脑键盘上洒了半杯水,匆匆忙忙关机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电话。之前每周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都会讲很多,如果碰到什么开心的事、难过的事,都会和父母讲一讲。
我本来想说下电脑的事还有些别的,刚说完花了100元冤枉钱拆机,我妈就迅速转移话题,然后我爸说了我弟偷偷买了第三台手机,偷偷带到学校玩。我爸低着头,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视,太难过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见他的情绪、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着头的时候又刚好能看见我爸的满头白发。
顿时我就不想讲我最近碰到的难过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独里也是这样。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后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记忆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门了,但是其他人谁也没发现她看不见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说。我猜她可能是看到听到其他家人的悲伤,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们说。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双胞胎兄弟里性格冷静的那个,闹革命的那个,革命失败回来也没和其他人说过什么,只是自己在工房里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鱼,再等价卖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独》里这个家族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居住在一起,因为过分亲密而变得陌生。《百年孤独》里太多太多悲伤,阅读的时候作者却没有对这方面过多的描写,书里的角色没有因为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没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这个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伤心,所以就决定不让自己的伤心污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报喜不报忧”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来,听到山音,被恐惧深深笼罩,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叫醒枕边人,独自一人溺浸在恐惧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种种不顺,却无人述说,同时信吾作为旁观者,无法代替当局者作决定,无助和无力反映在梦里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来,听到山音,独自一人承受。
虽然我最后还是和父母说了难过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几个朋友可以讲讲这些,有的事情连这寥寥几个朋友也不能讲。有的时间和谁都不能讲,像信吾一样半夜醒来的时候,工作时间的时候,家人朋友忙的时候。
更何况,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和另一个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独处,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赫尔曼.黑塞《雾中》
不过我很喜欢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写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里面有一句台词:“结交真诚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赞同!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老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我在阅读小说时有根据文字描写想象出对应画面的习惯,但时常会遇到无法具象化的描写,例如《百年孤独》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四十字,在不确定的现在、将来、过去切换,我无法准确想象每个时空,只能去感受。
这种习惯其实类似于电影拍摄,所有场景、演员、情节由我的大脑来设计。电影带来强烈视听冲击,让人声临其境。但文学有其独特优势,可以在电影流行的当下保持生命力。
首先是时间。小说中关于时间的安排,在电影里无法完全重现。例如文学里有一对概念: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循环时间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效果。《百年孤独》采用循环时间。“多年以后”和“见识冰块的下午”首尾相接构成闭环,这也是《百年孤独》的整体结构,由果溯因,让家族历史不断循环,体现一个家族的整体气质。
电影多采用线性时间。虽然电影可以实现情节上的循环,但是少有人用,也许是因为时长限制。
而当涉及到同一场景的时空交错,像《百年孤独》开头,电影则不能完美重现。因为文字的时空可以仅仅存在于大脑,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多个时空交织。电影需要切换画面来实现时空转换,而这样便弱化了各时空的联系。
二是详略安排。
在人物和场景上的描写中,小说可以仅突出重点,避免细节,达到普遍认同。马尔克斯说:读者感到书中所写的,正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书里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叔叔婶婶。如果拍成电影就毁了这一特征,因为电影不允许有普遍认同的特征。演员的脸,就成了人物的脸。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长得像他。
文学里情节详略的安排也很自由,可以一笔带过几年也可以花几面来描写一秒的事。而电影,必须考虑镜头连贯性,而且时间流逝是等时的,除非运用快慢镜头,但个人感觉不如文字自然。
三是想象。
文字是人类想象的载体,电影却受限于现实。目前电影特效能力有限,例如《三体》中的四维空间、《基地》里的盖娅星球生命,电影完全无法重现。
文字的优势还有很多,文学的生命力远超人们想象,探索的道路还很长。
无论是对语文还是文学我都没有很大兴趣,我更多把它们看做一种消遣的工具。尽管如此,高二高三语文课都上得挺开心的。这篇虽然文笔不行,但是能勾起一些回忆……如今他们都是历史了。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百年孤独>>的名著。
这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魔幻主义的手法,模写了布斯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
并从中艺术地再现了作家童年时代眼中的世界。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超越于整部拉美文学史之上,其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对光荣与梦想的憧憬,对爱与自由的崇拜,创造后的不屈和灵魂的不朽已超越于虚幻的手法之上,再此篇小说中,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归宿。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七十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这本书以很大篇幅描述了这房间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种古都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时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五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绝陌生的感受,从而及其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我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绮丽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穿始终的。
后来我还看到了有关介绍说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八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
这是很深切的批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难道不是吗?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如果要我承受那“百年孤独”的话,以我的性格非得把我“憋死”才怪。唉,还是珍惜现在吧!
一部恒久远,名著永留传!
魔幻现实主义中的孤独
——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想象运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游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哥伦比亚当代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但展现其高超的魔幻现实手法的则属《百年孤独》,此作品使马尔克斯走上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从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地位。
仅仅书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拉开,给人以遥远的感觉。作品以布恩蒂亚家族7代人的兴衰史见证了马孔多这个小镇的繁华与没落,直到小镇被一阵飓风吹走,从此世上再也没有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独。这一百年的时间跨度里,小镇上发生了很多离奇古怪的事情,而这些故事在马尔克斯疯狂的魔幻想象描绘下变得那么真实与讽刺。
政府把香蕉园三千名罢工者的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边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俏姑娘雷麦黛丝最后抓着雪白的床单升天而去;雷贝卡只要情绪失控就会贪婪地大吃泥土和墙上的石灰,并且拼命咂吮指头;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七代传人最后被蚂蚁吃掉……在马尔克斯想象中的世界里,这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很多来自印第安神话、东方传说以及《圣经》典故。雷麦黛丝升天来源于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而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零十一个月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纪》里有关洪水浩劫以及诺亚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满想象力的情节看似荒诞,实质是作者对本土国家落后、封闭、缺乏现代性、边缘化的讽刺与担忧。“作为一个深深植根于本土、关心祖国人民命运、严肃反思本族历史的作家,他骨髓里浸染的本土化的东西使他能够始终站在拉美民族立场,发现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终却仍被现代历史遗弃的命运。”于是,他站在现代历史的角度,洞见拉丁美洲的孤独。
那些看似发生在久远时代的故事如今读来却使人深思。马尔克斯在书末悲伤地感叹:“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于是,我想起了马尔克斯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致答词:“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了使生活变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写过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觉懂了这本书!
上个月有一天晚上电脑键盘上洒了半杯水,匆匆忙忙关机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电话。之前每周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都会讲很多,如果碰到什么开心的事、难过的事,都会和父母讲一讲。
我本来想说下电脑的事还有些别的,刚说完花了100元冤枉钱拆机,我妈就迅速转移话题,然后我爸说了我弟偷偷买了第三台手机,偷偷带到学校玩。我爸低着头,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视,太难过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见他的情绪、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着头的时候又刚好能看见我爸的满头白发。
顿时我就不想讲我最近碰到的难过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独里也是这样。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后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记忆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门了,但是其他人谁也没发现她看不见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说。我猜她可能是看到听到其他家人的悲伤,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们说。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双胞胎兄弟里性格冷静的那个,闹革命的那个,革命失败回来也没和其他人说过什么,只是自己在工房里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鱼,再等价卖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独》里这个家族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居住在一起,因为过分亲密而变得陌生。《百年孤独》里太多太多悲伤,阅读的时候作者却没有对这方面过多的描写,书里的角色没有因为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没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这个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伤心,所以就决定不让自己的伤心污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报喜不报忧”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来,听到山音,被恐惧深深笼罩,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叫醒枕边人,独自一人溺浸在恐惧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种种不顺,却无人述说,同时信吾作为旁观者,无法代替当局者作决定,无助和无力反映在梦里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来,听到山音,独自一人承受。
虽然我最后还是和父母说了难过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几个朋友可以讲讲这些,有的事情连这寥寥几个朋友也不能讲。有的时间和谁都不能讲,像信吾一样半夜醒来的时候,工作时间的时候,家人朋友忙的时候。
更何况,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和另一个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独处,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赫尔曼.黑塞《雾中》
不过我很喜欢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写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里面有一句台词:“结交真诚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赞同!
一开始读这本书,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百年的孤独,这到底阐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我翻开书,慢慢阅读后,却发现这是一个曲折离奇,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马贡多的小镇,围绕着布恩地亚这个家族发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情,从第一代布恩迪亚,到刚出生就死掉的第七代布恩迪亚,故事围绕着这七代人慢慢展开。
老实说,刚开始读这本书,我的思路是比较乱的,因为思维和外国人不同,我经常把书中的人物弄乱,因为感觉每个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兴致勃勃地把书看下去,因为书中有很多神话而荒诞的情节。书最后的一部分我没看完,而且几年过去了,书中很多内容我都忘了,所以我就围绕着书中的第一个主要人物霍·阿·布恩地亚稍微聊一聊。
布恩地亚从一开始,就是个充满好奇心,敢作敢为的小伙子。他要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而乌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和他同床。看到这里,我突然笑了,这什么理由!感觉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光怪陆离的气息。讽刺的是,我参考了一些读后感后发现,最后他们的孩子当然是正常人,可是他们家族第七代的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赫然就是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而他刚出生就死去了,这也代表了他们家族血脉的终结。
结婚后,由于杀了人,他们被迫逃到偏僻的小镇马贡多。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小镇经常有一些吉普赛人途径,而布恩地亚彻底迷上了吉普赛人带来的各种小玩意,经常花了很多钱去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磁铁什么的,为此他经常被老婆责骂,可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去搞一些小发明,虽然总是失败收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和钻研心的人,但总是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被人理解。后来,他又异想天开,想打通外界与小镇的联系,修建一条铁路,使外界的各种新奇事物和文明能够进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他带领着一些年轻人,在小镇周围的灌木丛砍伐了七天七夜,最终仍然看不到尽头,最终无奈地放弃了。布恩地亚甚至为此发疯了,被家人绑在树上,到死也没解开过。
我读到孤独了,本书中每个人的孤独都不一样,这只是霍·阿·布恩地亚的孤独,而他的孤独感觉是比较好懂的了。他就跟很多人一样,心里充满了各种的奇思妙想和理想,却不被别人所认可,也曾努力过,但正如那看不到尽头的灌木丛一样,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终惶惶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这就是不被人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孤独。
如何才能战胜这种孤独?我想到的只有:坚持。面对看不到边际的灌木,七天七夜砍不完,那十天十夜呢?一个月呢?当然,坚持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去培养和争取。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魔幻现实主义中的孤独
——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想象运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游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哥伦比亚当代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但展现其高超的魔幻现实手法的则属《百年孤独》,此作品使马尔克斯走上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从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地位。
仅仅书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拉开,给人以遥远的感觉。作品以布恩蒂亚家族7代人的兴衰史见证了马孔多这个小镇的繁华与没落,直到小镇被一阵飓风吹走,从此世上再也没有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独。这一百年的时间跨度里,小镇上发生了很多离奇古怪的事情,而这些故事在马尔克斯疯狂的魔幻想象描绘下变得那么真实与讽刺。
政府把香蕉园三千名罢工者的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边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俏姑娘雷麦黛丝最后抓着雪白的床单升天而去;雷贝卡只要情绪失控就会贪婪地大吃泥土和墙上的石灰,并且拼命咂吮指头;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七代传人最后被蚂蚁吃掉……在马尔克斯想象中的世界里,这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很多来自印第安神话、东方传说以及《圣经》典故。雷麦黛丝升天来源于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而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零十一个月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纪》里有关洪水浩劫以及诺亚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满想象力的情节看似荒诞,实质是作者对本土国家落后、封闭、缺乏现代性、边缘化的讽刺与担忧。“作为一个深深植根于本土、关心祖国人民命运、严肃反思本族历史的作家,他骨髓里浸染的本土化的东西使他能够始终站在拉美民族立场,发现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终却仍被现代历史遗弃的命运。”于是,他站在现代历史的角度,洞见拉丁美洲的孤独。
那些看似发生在久远时代的故事如今读来却使人深思。马尔克斯在书末悲伤地感叹:“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于是,我想起了马尔克斯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致答词:“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了使生活变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老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之前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从题目初步自我判断了这一本书,或许是悲剧,更或许是历史沉积的悲哀,没有想太多而去接触这一本书,一切刚开始只是为了了解是否那么悲伤,是否那么哀愁,不知道读这本书会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独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说,一开始去看这本书,只是因为在高中时期闲时看杂志的那些日子里,我曾经从各大媒体普天盖地的宣传中了解到有那么一本如果你在人群前说出来你读过你会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由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的书。后来,又曾三番五次在报纸上看到有人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才有了我后来去借这本书来读的出现。
阅读《百年孤独》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时候都让我搞不清谁是谁,很多看似科学但又略显荒诞的事。几次我想放弃但最终都抱着一种不想半途而废的心情来继续。直到有那么一个早晨,略显灰沉的天气弥漫着无边无际的雾气,我翻到了最后的一页。男主他揭开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那本书,发现他所在那个马拉贡的历史正被一阵龙卷风吹走,而过往的那些所有历史,都将会渐渐消散。我彻底震惊了,心中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而叹服。文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所有人虽然生活态度人生报复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无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太过于独立,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别人。可以看得出,这个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父妻、父子、母子、还是兄弟,他们之间都缺少了必要的沟通,以致于总有无穷无尽的矛盾;他们太过在乎“自己”的这一个角色,最终导致了是他们悲惨的人生。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精神失常而被绑于树下,最终死亡。第二代两个儿子,一个因革命的失败而终生自闭而死,另一个则是在家被枪杀。
孤独,正是这部书真正的主题。作者在这里通过运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现出来不同形式的孤独,通过马贡多这个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来创建的小镇来缩略地展现出来了南美洲的那种孤立于世界,想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却又被外面世界残忍对待的缩影。并且,作者在末尾用一个富具想象力的结尾来去做了一个预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变,那么,他们的结局就会如文中的马贡多一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历史。
悲惨的人生,百年的孤独,或者,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讽刺,这,就是所谓的悲哀。
我读完《百年孤独》,掩卷冥思时,浑身涌起一股颤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欢看的小说类型,故事中的情节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发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现实生活中,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恐惧不已。
先说说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书中有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就是不眠症的情节,马孔多镇上的居民随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夫妇的养女雷贝卡的失眠而相继患上不眠症。患了这种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而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
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为了生活,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如给牲畜、家禽和植物标上名字:“牛”、“山羊”、“猪”……看到这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们连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忘记了,那又该怎么办?这些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是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学习与探索才发明出来的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存在也许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因为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马尔克斯用短短几十页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兴衰,这与中国的《红楼梦》迥然不同,我们要用多少章节才能铺垫一幕黛玉葬花。这个家族中的人总是不断重复著名字:阿卡迪奥、奥雷良诺、阿玛兰塔……就像他们不断重复在他们身上的轮回宿命。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一种禁忌,而小说中不止一次描写了这种关系:因恋爱受挫的阿玛兰塔与自己的侄子恋爱、第三代阿卡迪奥疯狂地爱恋母亲以至差点铸成大错、第六代奥雷良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孩子……这都是因为孤独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种各样的阴霾缠绕着他们,让他们痛苦不堪地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冷漠,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人的共性,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正是这种孤独才让他们走上悲剧之路。
2025年小王子读后感300字 小王子读后感600字(通用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