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一封普普通通的信:署名,日期,还有邮票。谁也不会知道,这封信的寄处与收处是一个地方,我想除了我自己。
嘈杂的大街,车水马龙,一直地伫立让我想起小时侯的事……
马路上,看到邮箱,问是什么?竟理解为:帮别人存储信息的工具,等接受人来了,再传输给他。
多么天真的想法!
但我现在却不会再有了,脑中全是“T是一架天平,一边是努力,一边是成绩,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等量的收获。”
完全被禁锢!但我又不得不付出,我必须这样!
清风吹醒了我的头脑!望望天,才发现树又抽出了嫩牙。嫩嫩的,绿绿的,怪可爱的!
突然觉得她们像刚出生的娃娃,在枝头舞蹈歌唱,但到了夏天,却那么冷静,是无风罢了,只是一丝不差地挺在那里。
难道树叶也会成熟?就像人一样。
哦,不能再浪费时间了!擤一下鼻涕,却发现信还在手中,不由自主地骂自己糊涂。轻轻地,又将信投进去。
却不知来了一阵风,信就像光滑的鱼儿,从我手中滑出,漂向街心,最后轻轻地落在了斑马线上。一辆汽车疾驶而过……
半楞的我还站在邮筒前,看着信一次一次被碾过,碾过……
回到家,父母问我干什么去了。我平静地回答:
“我寄信去了,我把它寄给了马路。” 指导教师:韦亚芹
简评: 看完这篇短文,心情似乎沉重起来!为了什么?一个花季的少年,渴望被理解,渴望一个倾诉对象,他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一个曾经拥有天真的少年,渴望自由幻想的天空,却只剩下家庭社会给予他的压力。能不能给孩子松绑,让孩子只是为求知而求知,不要负累太多的功利。文章围绕“一封信”展开,从寄信到伫立沉思到最后信被风卷走,被车碾过,从“我”想通过寄信来排遣心中郁闷到最后的失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阳光的少年,而是一个抑郁的少年的形象。是啊,结尾我“平静”地将信寄给了马路,我们还能平静吗?是不是该还孩子们一个自由飞翔的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