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3号文库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这是一首具有自传色彩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儿时被寄养在乳母家的回忆,展开了对情似母亲的乳母——大堰河的追忆。本诗运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回环往复的突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充满了韵律美。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首诗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对诗人浓烈的情感加以引导,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和诗歌抒发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和揣摩诗歌语言,锻炼朗读能力,培养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尝试着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情愫。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运用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关键词句赏析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爱,引出作者对于其保姆——大堰河的爱,顺势导入本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同时可以达到情感的有效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通读全诗,标出小节并试着划分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艾青对大堰河的情感。

其次,教师范读第六小节,划分节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突出的描写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适感,与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诵读时,注意:“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油漆过”“安了火钵”“碾了三番”等修饰语都应适当强调,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这一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自比为“新客”,比如在读“摸”“呆呆”“看着”“不认得”“不熟识”等词语时应用心诵出“忸怩不安”之态,以突出作者的不适感。

最后,学生带着这个任务继续读诗:这首诗很长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1.分别介绍我和大堰河;2.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3.抒发对于大堰河的爱。

通过以上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环节,将学生的思路与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以读促悟”体现诵读指导法在学习诗歌时的重要地位,为下面的深入诗歌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诗中的细节来反映整首诗的情感,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第4节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幅充满温情的劳作画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抱起我、抚摸我,充满温情。这样文字让每一位读到的人都会感觉到温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怀里”“抚摸”“灶火”“煮熟”等,与第3节的“雪”“坟墓”“枯死”等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狱)触景怀人,引起作者对于温暖美好的回忆。运用“在……之后”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样的反复,通过排比的列举突出了“大堰河”的劳作辛苦,通过反复,突出的体现了大堰河对我的爱并不会因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减少,给幼小的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爱的感受。

其次,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后来回到了他的家里,他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同时明确要求:小组内的成员都要积极发言并且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去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新客”将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适凸显了出来,面对家里华丽的装饰和物质生活上巨大改变,我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这样的陌生感足以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心理崩溃。

最后,通过刚刚分析过的两节,你认为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在“新诗”当中有怎样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上思考。比如: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与古体格律诗比较起来,没有严密的韵脚和整齐的句式,但是通过排比和反复的运用让全诗节奏鲜明旋律回环,体现出新诗的韵律美。

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把握批注式阅读,深入文本,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了二选一的任务:

1、作者的两个家是“贫与富”“亲与疏”“简陋与华丽”的对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欢哪个“家”呢,说说你的理由。

2、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试着自己写一首自由诗,内容不限,真情实感即可。这样不同类型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本文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二、说学情

良好的教材设计不单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更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好,逻辑概况能力较好,但由于阅历较浅,课外积累也较少,较难理解名著的内容与情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了解、与新课程目标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如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阅读与自主讨论的方法,学生能理解人物的形象与刻画方法;

3、提高言语阅读审美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难点:学生能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手法,并进行相似的写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学法:自主学习、预习、自由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中,我将采用电视剧《红楼梦》节选的视频播放来进行导入。在播放完视频后,我将这样引出标题“同学们,看完了精彩的红楼梦电视剧后,我们一起来研读下更为精彩,让人拍案叫绝的林黛玉进贾府”。从生动形象的视频到小说原文的过渡,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语文的教学中,要求“以读促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充分读课文,从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如何刻画人物。

我将让学生通读课文一遍,概括总结出文章主要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让增加阅读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之后我会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总结。本篇文章中主要描写了,林黛玉进贾府与众人见面,并透过她的视角,看到了贾府的地位气派,以及贾府众人的形象性格特点。

(三)深入研读

在进贾府这一过程中,借着黛玉的视角,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场的出场中,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有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因而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重点分析本篇的主角林黛玉。通过对一个人物的描写探析,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学会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描写。

在这环节中,我将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画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在学生找出三处外貌描写后。即众人、王熙凤与贾宝玉的视角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之后。我会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两个问题。即这三次各描写了林黛玉外貌的哪个方面,说明了林黛玉的什么特点。

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我将找几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加以引导。从而得出,在众人的描写中,”只是对黛玉进行初步的勾画,注意点在于黛玉的身体,身体面庞怯弱不胜说明了他的体质的病弱与不足。王熙凤的描写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标致与气派的不凡。 之后借着宝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等。这一描写形象得写出了黛玉的气质风姿与神韵。抓住了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并且这三次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之后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黛玉性格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找出黛玉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让学生前后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黛玉进贾府前是抱着怎样的心态的?

2、进贾府后她的哪些描写说明这种心态?

3、这些描写突出了黛玉的哪些性格特点?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能更为深入理解到黛玉敏感谨慎的性格特点,并学会从不同角度上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本节课主要从林黛玉这一人物入手,学会如何刻画人物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之后将请学生自己试着研读下本文对贾宝玉与王熙凤的描写,选其他一个人物自己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小结作业

学生找一个熟悉的人物,用不同的`方面如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将本次的课堂重点写于板书上。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3)

《斑纹》这篇课文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二个板块“奇异的自然”,这个专题的学习方式的文本研习。教材第41页“写作指导”中有一段说明:“‘科学之光’专题所收入的全部是说明文。这些文章,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文艺性说明文。是用文艺笔调或形式写成的说明文。它的写法颇多,可以调动各种写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让读者觉得活泼有趣,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

可见,教材对于《斑纹》的文体定位是文艺性说明文,在学习本文时应体会这种“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的过程。而且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就把这篇文章定位为说明文来教学了。

但初读《斑纹》,却迷失在周晓枫华美而考究的文字当中。这个专题中,最吸引人、最耐读的文章应该就是这篇《斑纹》了,这也可以说是选择这篇文章来执教的原因。但它也是最不像说明文的一篇文章。看着“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定位,不禁有些疑惑。看了周晓枫的原文之后,更加觉得左右为难:这本是一篇更加丰富绵密的散文啊,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雕琢出来的那些清晰真实的感受,被大幅删减,成了教材中的这篇课文,少了很多主观的感触,主要是以客观描述为主(特别是蛇这部分),这样就是说明文了吗?

想来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批改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他们的初读感受大致如此: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很美;作者写了这么多斑纹,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篇文章是说明文还是散文?这些问题应该是重点要解决的教学内容。

再细读《斑纹》,这是一篇表现大自然奇异之美的散文,大自然的奇异之美包含许多方面,斑纹是其中之一。在这篇文章里面,周晓枫写了很多的斑纹,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斑纹无处不在”。周晓枫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首先就在于它呈献给读者很多斑纹的美,这些斑纹甚至超出了我们平常的想象;其次是语言美,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周晓枫书面语言的丰赡、华美、考究和绵密;再次是思维美,周晓枫对于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思维,她常常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而这些自然美、语言美、思维美,我觉得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周晓枫独特的文字。她说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修辞爱好者”,完美主义使得她难以容忍平淡的表达,对语句有着长久的雕琢耐心。这篇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描述的方法、想表达的思想,都是融合在这样华美的文字里的。

所以执教这篇文章时,我以品味语言为主线,设计了三个活动。在三个活动之前,首先是寻找直接描写“斑纹”的文字,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理清作者写了哪些斑纹、哪几类斑纹。同时也初步了解作者对斑纹的定义: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第一个活动,比较阅读《像山那样思考》、《鸟啼》、《斑纹》中的几个语段,分析它们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像山那样思考》、《鸟啼》是我们学过的、也以动物为题材的散文,细读之后,可以发现它们与《斑纹》的语言还是有区别的,后者在写到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语言是比较客观准确的。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想确定《斑纹》作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文章内容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这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个活动,比较阅读《奇妙的克隆》、《景泰蓝的制作》、《斑纹》中的几个语段,思考《斑纹》的文字表述有何特点,并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这样的表述有何好处。《斑纹》是说明文,但它的语言文字与一般的说明文很不一样,甚至与同被定位为“文艺性说明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也是截然不同的。根据教材41页对说明文的分类,我选取了另外两篇学过的说明文,来使学生理解阐述性说明文、程序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这三者的不同。比较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斑纹》文本本身,去品味周晓枫诗意的语言。

第三个活动,以周晓枫另一篇文章《它们》中的一句话为例,来研读她文字中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探究她的言外之意。除了文学性外,周晓枫的文章还有一个明显的哲理性。而这种哲理性,主要是通过品味那些富有深意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很好找,但句中的深意却很难准确理解。在探讨这些语句哲理意味的过程中,周晓枫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应该可以慢慢挖掘出来。

所以在学习本文时,我觉得应该抓住科学、文学、哲学三个关键词,体会欣赏本文知识性、文学性与哲理性的交融。而斑纹,既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由简单图案不断复制而形成的繁复效果图,又指那些无形但可以感受、体悟到的诸如生命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等,甚至可以指自然法则,即斑纹是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共同特征,斑纹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智慧。作者始终对斑纹、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推荐阅读: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措施集合15篇

  小学生端午节诗歌朗诵活动方案

  做保洁员的岗位职责

  关于小满的唯美句子

  2023四川企业退休养老金最新消息

  甘肃2023年退休职工涨工资方案_甘肃退休养老金上调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