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心中的毛泽东范文(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毛泽东很推崇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我很喜欢他的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也往往如此,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
匆匆几十年过去了。带着人们不相信他的自我解剖的遗憾,毛泽东也谢世近40年了。
现在无疑是该信的时候了。
可话又说回来,伟人的自我解剖,未必能反映他自身的全貌。有时未免谦逊,有时未免责己过严,有时则是出于微妙的政治需要……
于是,毛泽东眼里的那个毛泽东,自然就是加引号的了。
在他的自我解剖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对历史的反思与矫正。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进行了一番自我解剖。他以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化过程为例,现身说法:“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衣服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这就让那些正在被要求思想改造的文艺家们意识到:哦,原来毛泽东也曾经如此……距离一下就近了。
毛泽东很推崇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我很喜欢他的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也往往如此,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
匆匆几十年过去了。带着人们不相信他的自我解剖的遗憾,毛泽东也谢世近40年了。
现在无疑是该信的时候了。
可话又说回来,伟人的自我解剖,未必能反映他自身的全貌。有时未免谦逊,有时未免责己过严,有时则是出于微妙的政治需要……
于是,毛泽东眼里的那个毛泽东,自然就是加引号的了。
在他的自我解剖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对历史的反思与矫正。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进行了一番自我解剖。他以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化过程为例,现身说法:“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衣服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这就让那些正在被要求思想改造的文艺家们意识到:哦,原来毛泽东也曾经如此……距离一下就近了。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参加革命六十多年的老同志,回忆起受毛泽东主席多次亲自接见、多次谆谆教诲的情景,百感交集、感慨万分,刻在心灵上的一幕幕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彷佛就在眼前……
三次亲切接见
1958年6月,济南军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毛主席到会看望大家。他精神焕发、步伐稳健、面带笑容地走下汽车,向与会同志频频招手。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走在前面,兴高采烈鼓掌,说:“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欢呼声。那一次,我荣幸参加了接见并与毛主席合影留念。
会前,毛主席在杨得志上将、袁升平中将陪同下,接见了曾多年给他当过警卫员的陈昌奉同志,并鼓励他说:“几十年过去了,你还是很有精神,工作干得不错嘛,光荣传统可不能丢啊!”当杨得志说了“他是伟大领袖教育出来的好同志,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的话后,毛主席风趣地指着杨得志说:“你是长征过来的老同志,现在是将军得志了。”接着又指着袁升平说:“你也是老同志,现在升平了。”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至今,每当看到自己在毛主席与大会人员接见的合影时,心中总是抒发着对毛主席的缅怀之情。
我手头上还珍存着一张和毛主席合影的照片。
那是在1959年12月,军委总政治部在广州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我作为办公室副主任,随从济南军区政治部李耀文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将近结束时,大会秘书处通知:准备毛主席接见。那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会议紧急通知集合,等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数百个人的眼睛注视着前方。毛主席由广州市市长朱光和国防部副部长廖汉生、总政治部领导同志陪同,面带笑容,挥着手向我们走来,全场掌声持续3分钟。我听见廖汉生副部长向毛主席说:“今天主席接见,正巧遇上阴天下小雨。”毛主席诙谐地说:“天要下雨是自然规律,谁也管不了,搞政治工作也有规律,就是管人、教人,也不能违背。”
当总政治部谭政主任向毛主席汇报说,这次政治工作会议着重研究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问题时,毛主席十分赞许地说:“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然后,毛主席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当晚我写了一篇日记,激情地写道:“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是我永生难以忘怀的,我一定把毛主席的教导铭刻在心,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军队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革”中,全军组织团以上干部分批赴首都北京参加毛主席接见。在北京军区八大处招待所等待接见的几天里,不准请假外出。1968年6月24日,听到毛主席要接见的喜讯,人们分乘大客车到达人民大会堂排成长队,依次坐好。当华灯齐放时,毛主席着一身浅色中山装,与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健步登上主席台,向被接见的数千名军官招手致意,他有时眼光平视,有时又投向二三层,前后约计10分钟。顿时,全体人员鼓掌,欢呼,一片欢腾。
毛主席观看军事表演
1964年6月15日下午,北京射击场彩旗飘扬,军威雄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陈毅、贺龙、李先念、李井泉、谭震林,在北京出席中央工作会议的各省、市、自治区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各群众团体领导人来到这里,检阅军事训练。
这是我军军事训练的一次空前大检阅,写下了我军训练史上辉煌的一页。杨得志同志是济南军区军事表演队伍的总指挥。
当时,我作为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副社长、参与了这一报导,至今记忆犹新。这次进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军事表演,是贺龙元帅在济南军区观看表演的基础上选出的“尖子”。
首先表演的是济南军区半自动步枪速射。罗瑞卿大将详细地向毛主席介绍表演的课目总称、条件和要求。毛主席拿望远镜看看,问:“打着用什么表示?”还未及答复,一阵“叭叭叭……”清脆的枪声,两名半自动枪手对150米外的80个钢板胸靶速射开始了,一个个靶子纷纷落地,弹无虚发。毛主席放下望远镜连连鼓掌。这时,罗瑞卿走下主席台,将射手之一的宋世哲使用的半自动步枪送给毛泽东:“这是国产的,打得快,打得准,性能好,1963年装备部队。我们打了几十年仗都没有用过这样好的枪。”毛主席接过枪举起来瞄了瞄。就这样,这支枪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收藏于军事博物馆。
毛泽东又来到侦察分队的表演场地。一座高楼,侦察兵攀上滑下,如履平地,真是飞檐走壁!表演中,有一名矮个子战士因闹肚子体力不佳,在攀登高楼时,连爬两次都于中途滑了下来,但他咬紧牙关,毫不气馁,在领导人的掌声中,继续艰难地攀登,最后终于攀上了楼顶。毛主席和周总理同表演的战士握手问好,勉励战士要勇攀军事训练的新高峰。
走到擒拿格斗场地,毛主席观看了训练场上的训练器材,并拿起千斤棒来拧了拧。之后,毛主席在一个画有蒋介石头像的沙袋前驻足:“这不是蒋介石?老朋友,久违了,让我也打你几拳。”边说边打了三拳。毛主席的风趣、幽默,给紧张的表演场带来了一阵笑声。
接着,又观看了烟台崆峒屿一家祖、父、孙三代步枪射击。祖父吕其喜61岁,父吕志玉33岁,孙吕永顺14岁。
射击后,毛主席等领导同志起立鼓掌。杨得志司令员给毛主席介绍吕其喜一家三代人的年龄、籍贯。毛主席问:“他们用的是什么枪?”杨得志说:“他们用的是老式步枪,是海岛上的渔民。”
毛主席关切地问:“给他们照了相没有?”罗总长说:“照了。”
单臂射击开始了。上场的是济南军区某部2连9班战士王巧生。在100米的距离上,用半自动步枪对着10个半身靶射击。王巧生右手5发5中,左手5发5中。毛主席鼓掌致意,问罗总长:“就是战场上一条臂膀负伤了,用另一只臂膀还可以射击?”罗总长回答说:“1963年,他们部队神枪手刘兴义负伤后单臂一枪击毙了匪特,这件事启发部队开展这项训练。”
女民兵半自动步枪速射开始了。上场的是山东长岛民兵连指导员刘凤和蒙阴县民兵连副连长沈秀爱。她们每人50发子弹,成绩分别为命中49发和47发。
罗总长走下主席台把弹孔如蜂窝似的靶子拿来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十分高兴,站起来,回过身来面向看台上的观众鼓掌。
民兵打酒瓶时,杨得志司令员介绍说,酒瓶只有茶杯那样大,每次命中后,毛主席等领导都热烈鼓掌。
毛主席问:“都是女民兵吗?”
杨得志说:“一个男民兵,两个女民兵。山东还有夫妻炮手,老公操炮,老婆装弹,打得很好。”
毛主席笑笑说:“不要解放军也可以了嘛!”毛主席的诙谐引得在场的领导一阵笑声。
82迫击炮简便射击表演时,罗总长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是迫击炮简便射击,炮盘掉了,或者射手负伤了,瞄准具也没有了,炮手这么一放就射击,这是炮兵赵章成同志的发明。赵章成和杨得志比过赛,杨得志都输了嘛。大渡河,他就三发炮弹,支援十七勇士过桥。”
毛主席问:“能打碉堡?”
杨得志说:“现在对付敌人碉堡的办法多得很,根本不成问题,有炮,有炸药。解放石家庄时,7000多座炮楼,大部分是用炸药搞掉的。”
表演场上,一条10米宽、2米深的壕沟,上面孤零零搭着两根铁轨,只见一辆辆墨绿色的卡车,从颤悠悠的铁轨上驶过去。毛主席赞叹不已。
毛主席说:“练武还要练文,注意学习文化。”
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把全军比武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与毛泽东后代人的情结
邵华,是毛泽东的儿媳,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少将军衔。她撰著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之路》一书,抒发了她对毛主席绵绵儿女之情。我看过后深受启迪。
20_年11月23日,青岛获得书法“贴金立体凸字”专利的阚志一受邵华特邀,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请他将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制作在一个长2.48米、宽2.02米的四扇黑色桃木屏风上,安放在纪念堂。阚志一去北京前,我托他面交我给邵华的信,致以问候,并带去我撰著《烽火人生》一书,请她惠阅。
在邵华住宅里,当阚志一递上我给她的亲笔信和《烽火一生》一书时,邵华十分高兴。她很快翻阅着,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毛主席1958年在济南军区党代会期间,会见杨得志、陈宏、何志远、欧阳平的两张合影;书中介绍了张爱萍、杨得志、许世友三位上将受到毛主席亲切关怀、教诲的故事,邵华向阚志一啧啧称赞说:“这本著作的文字、照片充满了对我父亲热爱、敬慕之情,是本很值得读的书,在纪念我父亲110周年诞辰日子里,收到李治亭将军这本书,更有特殊意义。”接着邵华提议与阚志一两人拿着给她和李纳的两本《烽火人生》拍照。我看了阚志一带回的照片心情激动,立即给邵华打了电话,表达了我的谢意。
李讷,是毛泽东的女儿,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她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热心研究中国历史,常常到各地做调查。我与她相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她曾是《解放军报》领导成员之一。我是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社长,因新闻同行关系,接触过两次。她20_年来青岛我们相见、相聚,回忆到共同在新闻工作战线的岁月,感到格外亲切。在几次交谈中,我深感李讷待人稳重,学问高深。她的打扮朴素简洁,梳一根马尾辫,穿着布鞋,黑蓝色衣服。她向我打趣地说,买一件10元、20元以上的衣服就得考虑。她说话的声音,悦耳而富有节奏,有时简直像在朗诵,非常动听。我向李纳说:“这次见面虽然相隔30多年了,除了您脸上老相些了,但精神面貌、谈吐言行,您的心态还是年轻的。”她却一再讲,您夸奖了,不敢当,已是50多岁的中年人了。
她来青岛的第二天,我陪同她参观了迎宾馆毛主席住过的客厅、卧室,她动情地回忆了当时跟随毛主席在青岛的情景,默默地小声说,这已经成为历史了,留给后人评说吧。
孔东梅,毛泽东的外孙女、李敏的女儿。20_年3月29日,她代表母亲李敏与其他二位: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朱德女儿朱敏的丈夫刘铮,应市新华书店邀请,代表几位伟人后代写的书来青岛参加签名售书新闻发布会。
我参加了3月29日在书城五楼会议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孔东梅代表母亲李敏撰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签名售书。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向她提问:你妈妈写了《我的父亲毛泽东》,那你有没有想过写你的姥姥贺子珍(毛泽东夫人、1984年去世)?她表示,她小的时候,曾与在上海疗养的姥姥住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姥姥是位坚强、刚毅、为人坦率的女性,一生充满传奇,自己打算并已准备把姥姥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这是她作为外孙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8年我在济南军区《前卫报社》任社长时,我与她姥姥贺子珍、妈妈李敏见过一次面。她们到济南由山东省委安排住在南郊宾馆。因为李敏的公公是军委炮兵副司令,与部队有密切联系。她们到济南后,军区领导极为关心,曾派部队摄影记者跟随她们在济南参观时照相。我与孔东梅讲起25年前这段往事,她听得津津有味。这次在青岛相见,她感到很有缘分。她热情地将她妈妈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赠我,签上她的名。同时,我也将我撰写的《烽火人生》一书赠她,签上了我的名子,并合影留念。
毛泽东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从小就在湖南韶山立下了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离开桑梓告别父亲时,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定格了青年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和人生之路。
在中国白色恐怖的岁月,毛泽东冒着棘荆、踏着坎坷,不惧生死、与广大的爱国志士巧妙与敌人周旋,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共一大终于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的舵篷内一锤定音!
枪林弹雨的秋收起义,杀喊震天的南昌城头,从井冈山到古田,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巧渡金沙江到横穿大渡河,从小米加步枪到胸中百万兵、气势恢如宏,从八年抗日游击战争到三年国内解放战争,从四海翻腾云水怒到五洲震荡风雷激,从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三大战役,从不彰显一代伟人超凡脱俗的气魄胆略和无人能及的军事指挥才能!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不是神。但他所创造的一切丰功伟绩和气定神若的文韬武略非平常人所能及。一次次战斗的凯旋,一场场风雨的动荡,一回回战歌的唱响,一首首华章的抒豪,一代天骄非凡的气质和文才无不让每一位战士倾迷佩服!
当年骄横狂躁的小日本曾经扬言:“在一周之内,拿下整个中国!”但是,这铿锵有力的断言,这滚滚抗日的风烟,都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的游击战术中变成了虚构。毛泽东同志不仅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横极一时的日本兵,更把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英雄豪迈气概彰显!
蒋介石曾经动用百万美式精装国民党军队想把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扼杀在婴儿的摇篮中。毛泽东同志历磨心智、酝酿良策,以退为进的战略思想巧妙运用其中,把人类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弘扬!
毛泽东同志一生久经杀场、屡破顽敌,创建了震惊世界的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人民是天的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最重的位置!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指挥家、思想家,而且是五千年历史文海中的一颗璀璨的文曲星!他曾经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他曾经挥豪泼墨,诗书人生!他更把自己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展露于集风雅浪漫于一脉的诗句中。读他的诗句,句句铿锵豪迈,大气磅礴!诵他的诗作,犹如滔滔江水、更似激流涌动。
一代天骄毛泽东!
你的气度和风骨无人能及!
一代军事指挥专家毛泽东
你用小米加步枪战胜装备精良的美式武器
创造了中国军事战争上的历史神话
一代诗人毛泽东
你的诗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一代天才毛泽东
你超人的天赋和胆略
把中国的历史改变
毛泽东同志,你永远是我心中不变的丰碑!
当腐朽满清将社稷江山销蚀得锈迹斑斑,当愚昧军阀将神州大地蹧践得满目疮痍,中华民族坠入群魔乱舞邦国殄瘁的死谷,战舰、大炮、屠刀,炎黄子孙在国土家门沦为任人宰割的羊羔,在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的时候,一位农民的儿子,走出韶山,走进校园,饱读诗书,胸怀壮志,建党建军,南征北战,历经九死一生,战胜千难万险,创建新中国,让人民当家做主,让中国死而复生,赢得了它应该有的大国地位和民族声望,让中国和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这位农民的儿子,就是毛泽东……
在毛泽东去世的几十年时间,各种思想潮流轮番涌现,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目不暇接,但中国这艘巨轮,始终在惊涛骇浪中拨乱向前,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
今天,在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纪念日里,让我们由衷的道一声:毛主席啊!您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您是我们心中永远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泽东思想万岁!
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当时人们所熟知的社会主义英雄形象。然而,本次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对他们的事迹“很熟悉”。孙云晓表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景仰的英雄,树立英雄形象也需要与时俱进”。张颐武则认为,“革命年代敢于牺牲的英雄、计划经济时代的劳模英雄与市场经济时代合法致富的英雄,都是并行不悖的,没必要把英雄的含义理解得过于狭窄。”
此次调查也把演艺明星刘德华列为英雄人物的备选,这也契合了当代青少年崇拜明星偶像的倾向。孙云晓认为,偶像和英雄榜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偶像往往是个人的选择,英雄榜样则往往来自社会的塑造,代表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青少年往往有自己的偶像,我们应注意挖掘偶像身上的榜样力量与英雄品质,对此进行引导。
张颐武也认为,政治、道德领域的楷模与文娱体育领域的楷模,有着不同的功能与性质。前者代表着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后者则主要是一种个人青春期的选择。如果非得把二者“非此即彼”地摆在一起进行选择,并不可取。当然,二者也并不矛盾,一个人既可以喜欢毛泽东,也可以同时喜欢刘德华。厘清这些概念,我们的英雄观才会更宽广包容,更有生命力。
采访中,专家普遍认为,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时,要注意真实可信,张海迪的榜样力量之所以经久不衰,关键在于这个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同时,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也要鼓励青少年,善于从生活的平凡处,从平凡人的奋斗中,发现英雄品质,学习英雄精神。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论在他的生前还是故后,他的非凡伟绩、光辉思想和巨大魅力,总是超越时代、泽被后世,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这朴素的话语,发自一位“三落三起”、饱经沧桑的老一辈革命家之口,格外厚重深沉。这是伟人相望的崇敬,更是历史郑重的结论。
在风雷激荡、翻天覆地的20世纪,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我们党的精神世界;毛泽东的伟大品格情操,如此广泛地哺育着一代代中国人,以至在他逝去20多年后,他的形象依然在人们心中高高矗立。他是永远的毛主席。
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却始终无法改变国运式微、民族衰落的悲惨命运。正是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中国的面貌才彻底为之一变。在白山黑水、黄河两岸、苏杭沃野、华南大地,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举起暴动的火炬,揩干井冈的血迹,拾起长征的行囊,挥师抗日前线,决胜解放战场,以风卷残云的气势,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从此,没有了战乱的摧残,没有了亡国的屈辱,没有了被压迫的悲愤,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伟大国家,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土地上的主人。如此丰功伟绩,没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其谁能之?
毛泽东是思想巨人。从鸦片战争的林则徐、魏源到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从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到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人们共求强国富民之路,屡遭挫折。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承继先驱者未竟之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解放和振兴的道路。毛泽东思想不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是昙花一现的理论,而是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辉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智慧,也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毛泽东思想都是党的指导思想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不移的信念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中国,改朝换代而又江河日下的历史,屡见不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并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毛泽东一生热爱人民,人民大众的命运是他始终魂牵梦萦的深情所在。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厥功至伟,六位至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他没有居功自傲,一生过着朴素的生活。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伟大情操令新一代共产党人仰为楷模,敬为师表。
往事已矣,巨人长眠。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全国解放的千里决战,已成为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渐行渐远;但我们应该永远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发端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毛泽东思想依然是我们的旗帜,凝聚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依然是我们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调查由中国新闻网发起。截至新闻发布时,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调查,其中6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当回答哪个中国人的名字会让你想起英雄时,近一半的人选择了毛泽东,在六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当被问及你心目中的英雄属于哪种类型时,除了伟大的领导人,最重要的答案是在关键时刻站起来的人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这表明,尽管社会在不断发展,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对积极人物的钦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伟大领袖和传统英雄形象的固有影响仍然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义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调查结果揭示了当代英雄观念的新变化:普通人也可以是英雄。在和平时期,日常生活中有亮点的人可以被认为是《纽约时报》的英雄。这种概念的转变值得肯定。
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市场经济时代仍然是一个创造英雄的时代,事实上,它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成为英雄的机会。然而,人们的英雄观念已经改变,从过去的高到平民,从过去的单一到多样化。也就是说,英雄不再是一个没有人类品味或神化的角色,英雄也可以有缺点,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英雄;此外,不再只向英雄学习,而是各行各业、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次的英雄。这一概念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对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以人为本。
在这项调查中,前三名的选择是: 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诚实勇敢;放弃自己,无私。张义武说:
反映出当代社会的英雄观,首先是建立在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基础上的”。
从1976年的9月9日到20_年的9月9日,毛主席离开我们整整四十年了。作为70后,我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在众多革命题材的影视剧里,特型演员们几乎把他的形象定格在了遥远的地方,让我感觉多少有些陌生。
不过,我还记得小时候翻开过爸爸那个宝贝的抽屉,里面居然有一本红色封面的毛泽东文选,因为听过毛主席故事的缘故,所以一直认为那本书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但小学的水平的确看不懂,也就只能把这份尊敬埋藏在了心里。
高中时写作文,有位老师推荐我看了一本小册子叫《怎样写文章》,里面不是叫你怎样“偷奸耍滑”,也不是教你怎样写八股文,而是节选了许多名人大家对写文章的感悟,开头几篇的作者就是毛泽东,从讨论列宁的文章为什么能吸引人、引导人,到为什么要反对党八股,让我受益匪浅。
参加公安工作几年后,有幸在老政委的隔壁办公,有一天中午闲聊,老政委说年轻人要多读点书,多写点东西,转身从他背后的书柜里翻出来一套《毛泽东文选》(简装版,封面上有绿颜色),让我好好读读。我把这套书拿回办公室恭恭敬敬的放在书柜后,工作一忙居然就忘了去读。有一天一位派出所的教导员到我办公室看到这一套书,死活要借,我这才意识到它的珍贵,借给他两本后,自己才真心开始读《毛泽东文选》。
这一读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他走的更近,他的文章几乎是他一生的倒影,无论是诗词、评论还是调研,都可以将他更为鲜活、更为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两本借出去的书并没有回来,我现在又从网上买了一整套,遇到不会写文章的时候,遇到思想困惑的时候都习惯性的去翻一翻,这套《文选》总能给我思想的火花,而毛泽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更加清晰可信了。
在我的心中毛泽东最起码可以占据九个第一:
一、他是天底下第一等励志的人
毛泽东这样一个没有高等学历的书生,凭着对革命的一腔热情、对信念的坚定不渝,历经千辛万苦,受尽百般磨难,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立下的志愿,他的一生可以激励每一个人奋进,也足可以激励中国继续前进。
二、他是天底下第一等豁达的人
很多人都在总结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赢国民党,就连蒋介石也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的下场。可是我认为蒋介石输就输在他的气度上,毛泽东家的祖坟被他挖掉了,非但没有报复,反而把蒋家的祖坟保存的那么好。就这气场的比较,老蒋也就只配屈居在台湾那样的弹丸之地。
三、他是天底下第一等无私的人
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能站起来,能翻身当家做主人,耗尽了自己的一身,他把自家的田地分给了穷苦大众,把自己的亲兄弟和孩子们都领上了革命的道路,要说革命的彻底性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他为党的事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无私奋斗了一辈子。
四、他是天底下第一等认真的人
毛泽东的认真是出了名的,看书认真、写文章认真,即使一个字、一个符号他都要计较;他的调研也是最认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都是在他认真调研后写出的惊世之笔,甚至可以说他的认真多少次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五、他是天底下第一等浪漫的人
在他的诗词和书法里,充满了浪漫和不羁。他天生就有一股不愿被束缚的抗争劲,但是他又时时处处心怀天下,心系黎民。他书生意气、指点江山;他漫卷红旗,猛追穷寇;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他的胸中,可以放得下宇宙间的一切,却又揉不进一粒伤害人民的沙子。
六、他是天底下第一等坚韧的人
毛泽东的一生充满坎坷,他被敌人称为匪,他又被内部的一些人误认为不懂马克思主义;他在党内一度被排挤,甚至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他几次生病命悬一线;他深入敌占区笑谈国共合作,他甚至面临过追杀暗杀而死里逃生。但是他有一颗坚韧的心,愈挫愈勇,遇难奋进,他的这份韧劲不仅成就了他自己,也感染了整个民族。
七、他是天底下第一等睿智的人
我最佩服他的一点是,在纷乱的时局下他能看到希望;在黑暗的环境里他能寻到出路。他的文章是药,可以医治人们心里的病,可以剔除组织的症结;他的文章是号角,可以鼓舞人心,让人们凝聚起来,团结奋进;他的文章又是尖刀,可以撕开敌人的外衣,让敌人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他的文章又是一座桥,大家可以找到共同点,寻得公约数,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让敌人变得少少的。他总能在中国革命最低迷的时候,唤起人民对革命的希望。
八、他是天底下第一等勇敢的人
他敢横渡长江去中流击水,他敢和美国较量把他们打回三八线以南,他敢和老大哥苏联绝交,自力更生搞社会主义建设,在他的勇敢里始终有一份倔强。这份倔强曾经成为新中国的一种性格。我们的两弹一星就是在这份倔强的勇敢中诞生的,世界不敢轻视中国也是被这份英雄气征服的。
九、他是天底下第一等为了人民的人
在毛泽东的心里,人民的地位是最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他亲笔题写的。在他感情世界里,他最看重的就是那些为了人民而无私奉献的人,他敬重白求恩,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他敬重张思德,认为他的牺牲重于泰山;而在他的笔下那些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心里没有人民。他批判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必将灭亡,因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人民。
毛泽东离开我们四十年了,却感觉他依然就在我们身边。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场合都不提毛泽东思想了,我也反思过难道他的思想和文章过时了?可是越看越觉得他的文章和思想对今天的时事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各种污蔑他,可是越看他的文章,越看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我就越相信毛泽东,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不会是阴谋家;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不可能贪图享乐;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不会伤害人民。
今年七一讲话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多句名言,特别是那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再次勾起了我对主席的缅怀,对于他个人的评价中央早有定论,我们无需再议,不过在复兴中华的征途上,我们何妨重拾起毛泽东的那份为党为民为国的初心,继续前进呢?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明朝杨继盛的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判断,毛泽东正式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以及系统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和领导方法是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他在其中深入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基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虚怀观是”:“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一条就是“遇事虚怀观一是”,即“虚怀观是”。毛泽东认为“遇事”就是对所有时候、所有场合的所有事,都要实事求是。一时、一定场合、个别事情的实事求是是容易的,一辈子、所有场合、所有事情上的实事求是是不容易的。“遇事”就是排除任何选择性的实事求是。“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中心在“虚怀”,即本来无一物的自然状态的胸怀。
如果胸中只有本本,一切从这个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那就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教条主义的状态。他讽刺地指出:“教条主义是不落地的,它是挂在空中的。”“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如果胸中只有领导,一切从领导的意图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那也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唯上是从的状态。唯上是从者眼睛只朝上看,不朝下看,看不到客观实际,看不到群众的要求。在抗战中,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胸中只有私心杂念,一切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而不是从本来的实际出发,同样不是虚怀的状态,而是个人主义的状态。他批评个人第一主义的人都不是老实人,指出:“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虚怀是谦虚的状态,而不是骄傲自满的状态。毛泽东认为,谦虚等于尊重实际,骄傲自满就会脱离实际。他在《实践论》中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抗战中,他经常提醒各级领导和指战员要防止骄傲,特别要防止胜利后的骄傲。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一个月后,一二九师七七一团遭到日军袭击。10月25日,他致电八路军各级负责人,指出:“小胜之后,必生骄气,轻视敌人,以为自己了不得。七七一团七亘村受袭击,是这种胜利冲昏头脑的结果。你们宜发通令于全军,一直传达到连队战士,说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战的长过程。”1944年,抗战胜利快要到来,毛泽东又多次提出防止骄傲,要求“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骄傲就会看不到实际,就求不到“是”,就会失败,这对任何人都不例外。
■“和气察是”:和气,就是民主,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二条就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即“和气察是”。和气,就是民主,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如果不民主,对人不尊重、不平等,骄气待人,盛气凌人,人家就不能交心、讲真话,你就听不到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就求不到那个“是”。所以,民主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认识论上的问题。
抗战时期,毛泽东反复谈民主与抗日的关系。1937年5月3日他说:“争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则为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1939年9月24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在回答斯诺提的关于抗日与民主问题时,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不民主的国家。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政府在民主民生政策方面,至今还没有什么变化。抗日而没有民主,是不能胜利的,抗日与民主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针对国民党和蒋介石来论述民主的。
共产党通过民主领导抗日战争,首先靠的是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毛泽东指出:“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小生产的家长制占优势的国家,又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民主生活,这种情况反映到我们党内,就产生了民主生活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妨碍着全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同时也就影响到统一战线中、民众运动中民主生活的不足。”“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民主决策既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保证决策正确的重要途径。1942年12月底,毛泽东接见八路军新四军干部,当他听到陕甘宁边区有老百姓给一个分区司令员提了意见,就高兴地说:这是天大的好事!那个老百姓很有觉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负,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他敢向我们一个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敢批评这位“长官”,你们看这有多么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为避免边区财政入不敷出,开明绅士李鼎铭等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在毛泽东支持下,经过充分讨论,参议会通过了相关决议。后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发扬民主,善察群言,广纳良言,就能够避免决策失误。
毛泽东反对独断专行,强调提倡民主作风。1944年12月15日,他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讲话:“我们工作作风中的一项极大的毛病,就是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独断专行,而不善于启发人们的批评讨论,不善于运用民主作风。”“各级领导人员,有责任听别人的话。实行两条原则:(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我们许多人中仍然缺乏民主作风,我们一定要改正这个缺点。”
1941年,陕甘宁边区征收公粮20万担,任务太重,引起部分群众不满。6月边区县长联席会议上,下雨打雷,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遭雷击身亡。事后传出了一个农民说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的话。保卫部门要把这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不仅制止追查,而且把农民的想法装进了心里。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至少三次讲到这件事。他说:这件事“迫使我们研究财政经济问题,下决心搞大生产运动,一九四二年公粮减少了,一九四三年也减少了,这就解决了问题”。 可以说,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毛泽东善于“与人和气察群言”、作风民主有很大关系。
■“去偏归是”:“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三条就是“各去所偏”,“归于一是”,即“去偏归是”。
去偏归是,是毛泽东1941年夏秋为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困难提出来的。当时朱德、任弼时以及西北局的一些负责人主张采取整理税收和发展生产的办法解决困难。林伯渠、谢觉哉等主张把基点放在节约和拖欠党政军的经费上。毛泽东下大力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同林伯渠、谢觉哉多次书信来往交换意见。8月5日,毛泽东致谢觉哉的信中说:“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对下情搜集亦然,须故意(强所不愿)收集反面材料。我的经验,用此方法,很多时候,前所认为对的,后觉不对了,改取了新的观点。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此次争论,对边区,对个人,皆有助益。各去所偏,就会归于一是。”
此前,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他的另一篇名作《论持久战》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之一,就是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主观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方法,客观地、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毛泽东说:“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我们和亡国论者不同,我们客观地而且全面地承认亡国和解放两个可能同时存在,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优势及达到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对于速胜论者,毛泽东认为,“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毛泽东认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方法上都是偏于一面,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特点。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去伪存真”:“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毛泽东心目中第四条就是去掉假的东西以求得真的东西,即“去伪存真”。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十六字法。在《实践论》中,他又提出“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去伪存真”。
毛泽东历来反对不诚实和弄虚作假的做法,重视求真求实、理论联系实际。1938年8月2日,他对抗大学员讲话,谈到“老老实实”问题。他说:世界上事情都是老老实实的,所以要讲究老实,有多少讲多少。既反对自大,认为自己盖世无双,又反对自卑,把自己看得太渺小。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批评王明教条主义夸夸其谈,“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认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他说:“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讲话中几次讲到讲真话、做实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的问题。1945年4月24日,他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讲真话”。他说:“就是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猪鼻子里插葱——装象’,吹就是吹牛皮。”
偷,实际上是讽刺教条主义者和不诚实的人。毛泽东说:“把别人写的整本小册子,换上几个名词,就说是自己写的”,“不是自己的著作,拿来说是自己的”。“这种事情历来就有的,叫做‘抄袭’。这是不诚实。”教条主义者是懒汉,是“抄袭”的老手,有侵犯著作权之嫌。
装,也是不诚实。毛泽东说:“我们党历来不允许装。不知道不要紧,知道得少不要紧,即使对马列主义知道得很少、马列的书读得很少也不要紧,知道多少就是多少。”
吹,也有一个不诚实的问题。毛泽东说:“还有一个是不要吹,就是报实数,‘实报实销’。”“‘实报实销’,要求我们的情报要真实,不要扯谎。要把自己领导工作中的缺点向大家公开”。
毛泽东认为,讲真话“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我们一定要老老实实”。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七大作结论讲话,最后讲的就是“实事求是问题”。他说:“我们的阵地只能一个一个地夺取,我们的力量只能一点一点地聚集,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问题。”他这里谈的“实事求是”,是反对脱离实际的急躁冒进,反对毕其功于一役,要求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地做积累力量的工作,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他说:“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切切实实、一点一滴、一个一个地夺取敌人的阵地,这样才是比较巩固的。”
■“眼睛向下”: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毛泽东心目中第五条就是眼睛向下进行调查研究,即“眼睛向下”。
毛泽东一生重视到群众中、到社会基层去调查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作过系统的社会调查。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后作过永新、宁冈、寻乌、兴国四个地方的社会调查,并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但是在抗战之前,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方法还难以在全局上发挥作用。在抗战时期,他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始为全党所接受、所珍视,在全局上发挥指导作用,这在抗战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延安,毛泽东在撰写《实践论》《矛盾论》,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也介绍了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他同延安文艺工作者谈话,认为大作家是通过调查研究,取得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才能写出形象逼真的细节,留下传世的伟大作品。
1941年,是在毛泽东倡导下全党推行调查研究方法极不寻常的一年。这年3月17日,毛泽东为《农村调查》一书写了第二篇序言。这本书是毛泽东从1927年北伐战争至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这一时期所作农村调查的集子。毛泽东很重视这本心血之作。
第二篇序言的重要之处是提出了“眼睛向下”的调查研究方法。毛泽东写道:“所以印这个材料,是为了帮助同志们找出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他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第二是开调查会。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他强调,搞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向全党提出调查研究的建议:“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并指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毛泽东倡导的调查研究,在中国共产党内发挥了重要的表率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一代人,特别是高层领导人。比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通过调查研究写出来的,周恩来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取得突出贡献与调查研究密切相关,陈云也是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才在党的建设工作和边区财经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的新作《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引发读者热议。
朱向前说,每一个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情结”——不管你是否承认,也无论你如何评判。
他说:“我讲毛泽东诗词,纯属无心插柳,歪打正着,然而这并非刻意为之的研究却一发而不可收,从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发展为一个专题,发展成听众数万并登陆权威电视媒体的系列讲座,最后整理出这本书。”
该书可分作两个部分:一为“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另为“毛泽东诗词鉴赏”与“附录”。鉴赏与附录中的文字出自两个年轻人之手:朱寒汛执笔的“赏析”和刘常的“笺释”——由此,该书还具备了一种“代际对话”的性质。
所谓“另一种解读”,当然首先指书中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整体解读,它是作者的“个人化”解读;同时出于讲座的需要,其循循善诱、潇洒放达又恭谨委婉的文风,使之成为了面向公众、面对你我的一次恳谈与交流。若从学术的角度作“正解”,“另一种解读”当指文章采用了“跨学科”的批评方法,从文学入手阐释毛泽东的精神传统,或言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阐发毛泽东诗词与人格之魅力。
书中所展示的“解读”有两个重要特色:其一,诗史合一,知人论世;其二,自创体系,独出机杼。延承中国文论“知人论世”之传统,作家主体与艺术文本互为参照、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是朱向前一以贯之的批评个性。书中广征博引,纵论古今,有史料钩沉,亦有生活趣闻:以史论诗,以诗论人,诗与史合一,人与诗互文。
不拘一格的“原创性”常常是朱向前批评文字的力量所在,且在《诗史合一》中,作者更推崇和持守“深入浅出”之原则,在史料发掘与理论阐释中有提升亦有辨析,保持了批评和景仰的均衡,以之引发读者的思索与回应,还原一个人性真实而又“千古一人”的毛泽东。书中对毛泽东个体人格之“三个侧面”的归纳阐释,对毛泽东关于文章做法之“神气”说的解读与领悟,对当年田中角荣获毛泽东手赠其写满眉批的《楚辞集注》之“深意”探幽、“旧典”新解,对毛泽东诗词特点的阐发,乃至对长征途中统帅三军的“马背诗人”推敲苦吟之神态的想象和描述,皆传递出作者“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研究态度和写作激情。
丰富而新鲜的史料,犀利而深邃的见解,职业且独具个性的艺术眼光,集合成《诗史合一》一书的基本品质,该书的特点及其带给读者的惊喜无疑是多层面的。作者共搜寻、厘定了104首毛泽东诗词,正式录入本书有76首(组),是截至目前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篇目最多的。一批诗作的初稿或发表前的未定稿收录在赏析文字之后,“初稿照录”无疑是全书的一个亮点。有精选的历史照片和书法绘画点缀其间。另一个颇为有趣的特点是,朱向前的两位合作者均为“80后”的青年作者,他们在飞扬的文字中,投入了自我的激情,也展示了独立个性,使得对毛泽东诗词之精神境界、艺术成就的探寻,在该书文本之内即构成了“代际”间的对话与交流。
朱向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就毛泽东诗词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结束时,有老者与青年踊跃登台,用传统评剧和美声唱法竞相演唱毛泽东诗词,为此作者叹曰:“我觉得讲座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的魅力,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中国人民表达历尽艰难困苦的中华民族重获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上独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独立了,民族企业再也不用怕被外来资本吞噬;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本质上是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了,人民自己基本上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不用再受到地主阶级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2月26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这天清晨,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一簇簇盛开的鲜花在寒风中迎候从全国各地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们。
从记者身边掠过的一张张脸庞,或苍老、或年轻、或稚嫩,却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把年龄悬殊、遭际各异的人们牵引到此地?在他们心中,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们又从毛泽东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流连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的人群中,随机采访了不同年代的人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40后”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俺这一家人”
受访者:朱俊娥,1949年出生,河北邢台人,退休工人;刘增琴,1945年出生,河北邢台人,农民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前的台阶上,朱俊娥和刘增琴手持五星红旗,让它尽情飘扬,两张历经风霜的脸庞笑成傲霜的菊花。两位老人都是第一次到韶山,夙愿成真,格外激动。
今年64岁的朱俊娥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快言快语:“毛主席伟大呀!我们的幸福晚年是他老人家给的。”站在一旁的刘增琴老人补充道:“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俺这一家人。解放前我随父母流浪到山西等地,解放后我们才回到邢台,有了自己的家。”刘增琴此前还去过西柏坡,这次来韶山,她特地把在西柏坡买的毛泽东纪念像章端端正正地戴在胸前。
刘增琴告诉记者,这次她们是随团乘长途大巴专程来韶山“给主席拜寿”的。32位团员中,年龄最小的50岁,年龄最大的就是她。乘大巴颠簸16小时后,她们于24日中午到达韶山。附近客房爆满,她们晚上只能睡在车上,为了节省旅费,就吃最便宜的快餐和方便面等。大家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主席故居、纪念馆等景点。这两天她们天天到毛泽东铜像广场,参加群众自发组织的唱红歌、扭秧歌等纪念活动。
“两位老人家还扭得动吗?”当记者笑着问道,朱俊娥老人爽快地答道:“唱起革命歌,跳起革命舞,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扭秧歌,扭不动摆个姿势也是个心意!”
“50后”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
受访者:王光胜,195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电视台退休职工、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顾问
在毛泽东故居前坪,迎面走来一位气宇轩昂的老人,黑色呢大衣配上红围巾,还别了一枚精致的毛主席像章。他是12月21日就从山东过来的王光胜,约了七八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爱好者组成“朝圣团”。“主席120岁,属小龙,我今年60岁,也属小龙,与主席正好相差一个甲子,感觉很有缘分。所以,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我一定要来韶山。”为了赶在清晨时分向毛主席敬献花篮,在拥挤的人群中他还费了老大的劲。
“韶山来了很多次了,平时也常来,但在主席诞辰日,这是第4次来了。我们这一辈人,对毛主席非常有感情,没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创建的新中国,我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富足安定的环境。”
退休后,出于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厚朴素的感情,王光胜搞起了红色收藏,“我的第一个藏品是1972年收藏的毛主席塑像,但大范围搞红色收藏与研究,是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后。搞红色收藏,收藏的是一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与红色传统。”
因为红色收藏,王光胜与毛主席的家人有了联系,“20_年,我向主席的家人邵华将军和毛新宇赠送了一尊毛主席塑像,10多年来便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时,邵华将军还委托王老找来雕塑大师,雕塑了5尊青年毛泽东的塑像,分别赠送给湘乡东山小学、毛泽东纪念馆等地。
王光胜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辈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看着革命电影,听着英雄人物故事长大的,对于近来一些非议毛泽东的言论,他们这些红色收藏家们也曾经讨论过,“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毛主席晚年所犯过的错误,主席自己也说过,功过三七开。”王老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但站起来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是个什么样,毛主席都要领导中国人民去探索,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王光胜的这一次红色之行还没有结束,他透露,12月27日晚他还将组织这个红色收藏团队前往北京,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
“60后”
“我们前进中永远的动力”
受访者:张振斌,1962年出生,湖南株洲人,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职工
从株洲到韶山的路程并不远,但张振斌觉得有点漫长。
12月26日一大早,张振斌便带着家人,从株洲出发赶往韶山。“本来我这个年纪已过了容易激动的时候,但想到今天来给毛主席祝寿,来的路上心情仍然有点激动,不停地看表,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张振斌告诉记者,自己出生的年代,正是深受毛主席思想影响的时候,他学到的第一篇课文便是《毛主席万岁》。从那时开始,毛主席便成了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偶像,为人处世、思考问题的思路,一直受到毛主席的影响。
“比如,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都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张振斌说。
张振斌认为,毛主席是全国人民当之无愧的领袖,也是我们前进中永远的动力。
“小米加步枪的抗战,三年自然灾害等等,在这些巨大的困难面前,毛主席都能应对自如,从而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振斌说,在自己的一生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每当自己想退缩时,便用毛主席精神来激励自己,心里便会涌动出不断前进的动力。
“70后”
“年轻一代应像他一样有使命感”
受访者:周亚明,1972年出生,湖南郴州人,《新湘评论》杂志社编辑
26日上午11时,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碰到了和同事们一起来为毛主席敬献花篮的周亚明,他说他们杂志社有一个传统,每年都会组织来韶山缅怀伟人,“《湘江评论》是毛泽东1919年在长沙创办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革命刊物,《新湘评论》是毛主席1960年亲自批准和亲笔题字的党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我曾经了解到的毛泽东,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感觉离我们很远,最近十几年来,我对毛主席的认识更全面、更亲切了,他是可敬可近的伟人。”周亚明说现在的影视作品、书籍都立足于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像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很真实,“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感觉离我们很近,也就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交友启事,至今仍可作为我们年轻人社交的准则;他在一师时许多生活习惯如坚持游泳、冬天洗冷水澡等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周亚明说他对毛主席的认识日趋全面清晰也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他是20_年调入《新湘评论》工作的,编过很多关于毛泽东的文章,也深深觉得毛主席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值得年轻一代好好学习,“毛主席创办《湘江评论》时,只是一个学生,但他用自己的笔去唤醒民众,改变旧中国的现状。我们年轻一代应像他一样有使命感,而搞好各种建设,推动社会的发展,让中国更强大,就是我们现在的使命。”
“80后”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对我的营销工作都有帮助”
受访者:陈锦聪1985年出生,广东佛山人,佛山金属材料厂销售经理
第三次来韶山,陈锦聪仍然怀着虔诚,从铜像广场一路缓缓而来,他不停地打开手机,记录下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人们,以各种不同方式缅怀毛主席的场景。
陈锦聪告诉记者,小时候从抗日电影和语文课本对毛主席有了初步的认识,感觉毛主席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长大后,陈锦聪选择了营销行业,熟读了《毛选》,对毛主席的思想和丰功伟绩有了深刻的了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陈锦聪,有点另类,他笑称,当很多同龄人都热衷网络文学时,他却对《毛选》和《毛主席语录》情有独钟,交谈中,他时不时地会引用上一句《毛选》中的经典语句。“在这里面,我能汲取到丰富的哲学素养,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对我的营销工作都有帮助。”
12月26日,陈锦聪带领几个好友瞻仰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他觉得网上有些对毛主席的批评声音太片面。他说:“我们要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毛主席当初打下的基础,改革开放无从谈起,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从逻辑上讲都是紧密关联的。”
“90后”
“应该继承他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受访者:易佳兰,1990年出生,大学毕业,株洲某公司员工
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年轻的姑娘显得有几分羞涩:“到毛主席的故乡来纪念他,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天是公司组织的一次活动,遗憾的是没能和爷爷一起来。”她告诉记者,从小时候起,当过兵的爷爷就经常给她讲毛泽东故事、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军事战略思想。
上大学后,小易结识的一些朋友和同学也很敬重毛泽东,有的还认真读完了《毛泽东选集》。大家在一起聊天,有时也会谈到毛泽东和他的功过、情感、生活等话题。小易表示,除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外,自己没有读过毛泽东著作,关于毛泽东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人、朋友的叙说以及自己对近现代史的一些了解。尽管社会上关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有不少批评,但她认为,那不能抹煞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卓越功勋,也不能改变她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当记者问到,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的现实意义何在时,易佳兰很认真地回答道:“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今天应该继承他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怕吃苦,人生追求也比较狭隘,缺乏主席高瞻远瞩的大视野,为国为民的大胸怀。”
“00后”
“毛爷爷很节俭”
受访者:刘夕微,20_年出生,湖南慈利人,慈利县一完小五年级学生
10岁的刘夕微在12月26日这一天,做了一件她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当她的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她请假跟随妈妈一起来到了韶山,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这一天,来纪念伟大的毛爷爷。
“毛爷爷是个很伟大的人。”站在毛主席铜像广场上,刘夕微轻声地告诉记者,她觉得毛主席还是一个慈祥、平易近人的好爷爷。
以刘夕微的年龄,对毛主席不会有直观的感受,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电视和书本中知道毛主席的,今天在参观了毛主席遗物馆、故居、广场等地后,她又有了新发现。
“毛爷爷很节俭,我看到他使用的东西里,没有一样是贵重的,都很普通,并且他穿的衣服上很多都打了补丁。”刘夕微说,回去后,她要向毛爷爷学习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挑吃、不挑穿,只用普通的日常用品。
■记者手记
民心就是座座碑
徐琼
斯人已逝,光华长存。在这场穿越历史的叩问中,我们发现,从总角稚子到古稀老者,从新锐少年到社会中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尽管对不同时代的人而言,毛泽东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留下的是不同的光影、色彩,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鲜明的共识:毛泽东的历史功勋值得敬仰,他的革命精神应该传承。正是这一共识催化了人们心中的“红色情结”,激起他们缅怀毛泽东同志的热情。
民心自有一杆秤,民心就是座座碑。在采访中,人们纷纷用“伟大”、“伟人”表达对毛泽东最朴素、最直接的认知。对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而言,他们也许缺乏对毛泽东科学思想的深刻认识,但却能从个人发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性巨变中深切体会到毛泽东及其伟大品格的可贵,并使之成为一种正能量,生发出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他们感恩,因而更珍惜安定生活;他们感悟,从中得到创业启示;他们感动,由此激发奉献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