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3号文库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十二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DàODé席胡是人类道德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个体在意识和行为上的道德自我锻炼,以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以及道德境界。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着不同的目标、方式、内容和方法。 文学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十二篇,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篇1】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在中学生当中已不是一个新鲜词,甚至学生当中有大多数家庭已经配置了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也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为中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即便身处农村,也能轻而易举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变化。然而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切是非善恶同时存在,对中学生的思想、生活与学习造成很大的冲击,对中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中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犯罪中也出现了青少年的身影。因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辩是非、规范网络行为,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一、什么是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通俗地来说,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它没有强制性,通过人们的自觉性表现出来,形成习惯,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逐渐提高。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要素之一,是人们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

  二、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现状分析

  “90后”是当代中学生的主体,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喜欢玩QQ、用火星文、满嘴的网络语言,写博客、带手机。他们有一定的叛逆心理,追求时尚,追求自我,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同时又存在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甚至公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浏览不健康网站,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家庭和校园中,多种因素制约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所以中学生选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扮演各种角色超脱现有规范的束缚和制约,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三、提高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探究

  1.信息技术课堂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信息道德教育是中学生德育的一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道德则是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把握着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

  案例: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室只有两个,全校18个班轮流上课,这样学生保存在本机的作业就很容易被别人抄袭、修改或删除。即便后来我使用了“学生作业上交系统”,每个同学都有独立的密码,管理自己的作业,可还是有少数几个掌握计算机知识较好的学生破译其他同学的密码,抄袭作业。甚至还有的同学在计算机教室里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次信息道德教育的活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很简单的小作业,学生大部分很快就完成了,然后我公布了所有同学的作业管理密码,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同学们开始使用这些密码浏览别人的作业,甚至修改或删除了别人的作业。十多分钟后,我开始检查作业,并宣布作业得分加入期末成绩,这时学生就开始申诉,并且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愤怒,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等待学生平息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避免本节课现象的发生。

  经讨论汇总,建议如下:

  1.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浏览、甚至修改、删除别人的作业。

  2.每个同学要保管好自己的密码,不随意透漏给别人。

  3.老师作为管理者要为同学们的信息保密。

  4.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不抄袭。

  其后的一个学期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自觉性和规范性有所提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逐步开始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风气。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不正当操作,其实其动机极少是恶意的。大多只是好奇,也有的只是为了追求成就感,显示自己的水平。他们往往不考虑这种操作的后果。通过这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德育相结合,使学生懂得信息技术课堂同样要遵守道德的约束,严于律己,尊重他人,不能为所欲为。信息道德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教育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学生心中会留下比很深的印象,同时全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监督,让学生在大家的相互监督和帮助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规范自己的信息道德行为。

  2.信息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是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体,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信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方面,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要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道德的自我约束,即使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

  当今社会的教育风气,使家长更注重学生开发智力,学习知识,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特别是信息道德的教育更容易被忽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家校联系,结合学生和家长的特点,制定有特色的教育方式,让信息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建立起来,共同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有才学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内容、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道德教育,不断研究探索教育方法和思路,集“传道”、“授业”于一体,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篇2】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宣传***总书记信息强国战略思想,为进一步增强校园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能,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20_ 年校园信息安全宣传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活动主题,深入学习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深入宣传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贯彻《网络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普及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共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二、活动主题

  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三、活动时间

  20_ 年 3月 2日-4 日

  四、活动对象

  学校全体学生

  活动目标与内容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举办信息安全周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创新形式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活动形成声势。

  (二)突出主题,注重工作实效。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利用微信群、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将信息安全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明校园建设、维护校园稳定等工作有机结合,采取有效形式提升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营造校园安全上网、依法上网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协作,建立长效机制。以信息安全宣传周为契机,探索建立青少年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长效机制。要推动相关内容纳入新生教育、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完善信息安全教育工作体系,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六、活动形式

  结合学校实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普及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师生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识别和应对信息危险的基本能力。主要活动如下:

  1. 开展一次致学生的一封信活动,从科学使用网络,从自身做起,文明上网,维护网络纯净天空,确保信息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付诸行动。

  2. 开展一次手抄报评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信息安全靠大家,人人都是信息安全宣传员”的手抄报比赛,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评比活动。

  3. 开一次信息安全宣讲。在信息安全宣传周期间,学校聘请公安局法制领导到校,开一次网络及信息安全知识主题讲座,进一步普及信息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提升学生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利用 LED屏滚动宣传信息安全相关内容。制作电子版信息安全宣传单,滚动宣传,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5. 多渠道宣传信息安全知识。在学校网站和家长微信群,增加信息安全宣传知识,宣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学校信息安全活动方案等。

【篇3】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开设,信息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信息道德教育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还不成熟。因此,寻找一种理论来更好地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和完善信息道德规范就成了当务之急。社会行动模式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强调使学生融入到道德的建设、实践中,使其成为一体,而不仅仅是道德的了解者或遵守者。因此是一种很好的信息道德教育指导理论。

  [关键词]信息道德品质社会行动模式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_)09-0175-01

  一、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征,赋予了每个人信息的生产、加工、储存以及传播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越强,个人所生产信息的社会影响便越大。如果这种信息是健康的,有益的,那么其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反之,如果这种信息是无益的,甚至是毒瘤,那么其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同时由于信息社会的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其根除也必将越困难。因此,培养信息社会每个公民的信息道德品质,将是保证信息技术这个科学的“双刃剑”朝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由于人类社会才刚刚步入信息社会,许多信息技术手段才刚刚出现,还有许多新技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相关信息法律还不成熟,信息道德在某种情况下,将是调节人们信息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这时候的信息道德教育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二、信息道德品质的组成

  (一)信息获得的道德规范:信息的获得要在信息拥有者的授权下进行,不要恶意获得别人的信息,不要非法进入别人的信息系统中,等等。

  (二)信息生产的道德规范:信息的生产是指信息的创作。在信息的创作中,要自觉遵守知识产权,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在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尤其重要。在信息的创作中,不要创作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他人的信息,等等。

  (三)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是指信息的复制、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运用要尊重信息创作者的意愿,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等等。

  (四)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是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通过正当的渠道传播信息,不要传播不健康、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要强迫把信息传播给别人,信息的传播要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等等。

  三、当前信息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和普及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被列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中。但是这些研究和实践,一般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很少关注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信息道德教育仅仅是信息能力教育的附带品,甚至是无意识的附带品。信息道德教育被散落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和信息技术课的无意识影响中。这与信息道德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极不相符。要想让技术为社会服务,必须让它掌握在拥有一定的技术道德的人手里。因此,加强信息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务之急。

  四、社会行动模式简介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学者纽曼等人在充分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纽曼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了学术性学科,注重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对社会政治体制结构和政府法律的了解;强调讨论社会问题;强调理性思维过程,注重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实证技能来得出正确结论。纽曼认为这种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使学生具备了道德知识,但是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忽视了对行动的关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了“知”而忽视了“行”。纽曼认为,要使社会行动模式成为可能,必须具备或创造以下前提,即:1.使人们感到自己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这些问题(道德问题)。2.教育对象有影响这些问题(道德问题)的能力。3.贯彻“群众同意”的原则。(1)制定政策目标;(2)努力支持目标;(3)解决心理和哲学上的问题:在实施社会行动过程中,人们会产生许多忧虑,纽曼把这些忧虑解释为是心理和哲学上的困境。

  五、社会行动模式对信息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

  社会行动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更加强调“环境能力”,也就是更加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建设和影响,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内化。可以说,其可以应用到道德教育的任何领域。当然,具体到信息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信息道德教育的特点。1.信息道德体系的不完善性。2.信息道德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信息道德问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涌现.4.信息法律具有不完善性。

  六、以社会行动模式为指导开展信息道德教育的模式

  (一)制定行动目标。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信息道德品质为目的,提出学生应该获得的信息品质。

  (二)了解现状。让学生查询这一方面的资料、法律信息,了解目前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指出这种道德规范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大家都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们有时很难达成共识,这时要解决学生们的疑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篇4】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摘要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话题。学校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主阵地;家校配合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支持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基石。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道德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1学校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主阵地

  1.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信息道德观念又称信息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养成良好信息道德习惯的起点,只有先提高认识,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易对直观、形象而又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而且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很难对事物的实质加以正确的评判。鉴于以上原因,就应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信息技术和网络,展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越性和优势;同时,教师要有侧重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反面材料,小到网上的某些图片和内容是不健康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大到全球范围内的病毒泛滥,以及利用电脑进行的高科技智能犯罪等。在对比中分析,帮学生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1.2整合其它学科,共同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教育作用的发挥仅靠单方面力量是不够的,它往往需要多方面协同进行。为此,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共同教育学生。信息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的道德,所以政治课成为整合的首选。如在学习“尊重他人”时我们提出不仅包括他人的人格、风俗习惯、信仰,还包括他人的作品、隐私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公用电脑上操作,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查看、删改他人作品;再如“要对他人负责”,美国人埃瑟戴森说得好:网络赋予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得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运用和滥用权力本领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世界担负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在利己时不能损人。比如在公用电脑上不随便设置密码;不胡乱保存无用的文件;在网上不胡乱发表言论等。其次,与语文相互渗透,谈谈知识产权;与班会、团会结合开展一些活动,举办一些讲座等。通过活动,整合各方面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

  1.3指导学生绿色上网,学会判断选择,提高他们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

  网络社会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膨胀与泛滥: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言传身教。如上网时调高安全属性,增加一些反黄、反暴力,防病毒的过滤软件(如绿坝);及时回复学生的电子邮件。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如“K12”、“西祠胡同”,并且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使学生有目的的上网,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技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团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校园广播介绍小经验等等,在不断实践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选择,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2家校配合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前家长对学生使用网络、玩游戏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长认为上网、玩游戏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上网、玩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应限制;有些家长因不懂、工作忙等原因对孩子上网、玩游戏不闻不问。我们教师要加强家校配合,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强调学生上网、玩游戏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上网、玩游戏应该有目的、有计划;针对孩子的特点,同家长制定网络使用计划,使家长在学生上网时心中有数,正确引导。

  3社会支持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基石

  我们应当尽早健全完善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出台有关法规,使得学生“有规可依”,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监管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要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之,电脑、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作为未来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小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资源,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篇5】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道德是法律的重要补充,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道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是人们在信息行为中的重要规范,调节信息制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的行为,维护信息领域的秩序,最大限度减少信息技术的负面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社会效益,促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一、信息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价值观,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媒介。道德不同于法律,依靠国家政权强制实行,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其作用比法律更持久和稳定。目前,专家学者对“信息道德”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信息道德是“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有的认为信息道德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在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纵观众多专家学者的界定,对信息道德的定义应包括信息的制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三类行为主体,信息道德是这三类主体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信息道德的内容包含三种类型的主体。就信息制造者而言,强调信息的社会效益。信息制造者要遵循社会利益优先原则,不制造虚假负面信息;要关注人们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时代的独特内涵,为人类社会做有利的贡献。就信息服务者(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储存)而言,强调过程的道德性。信息服务者要尊重个体的隐私,保护各种机密,保护知识产权,注重经济效益,服务社会大众。就信息使用者而言,要尊重制作者和服务者的权益,合理利用信息为人类的福祉尽一份力。信息道德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信息道德意识,是深层的个体内部信息道德意识、观念、信念等和普遍的集体信息道德共识和道德心理;二是信息道德关系,是信息行为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关系。信息道德关系体现在权利和义务之上,并通过某种信息形式表现出来;三是信息道德活动,包括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行为等。信息活动中的主体遵照信息道德来行为,并以信息道德为依据来评价信息行为,反过来作用于信息教育和信息道德本身。

  二、培养中小学生信息道德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双面性

  人类早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信息技术具有矛盾的两面,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信息犯罪、信息病毒、垃圾信息等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诸如这些问题对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反应出严重的信息道德缺失和信息伦理混乱。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模式下,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人类的伦理关系受到一定冲击,道德观念也显得越发危脆。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可塑性强、敏感、叛逆,缺乏辨别和选择能力,极易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大多数学校都具备了信息课基本的设施设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培养信息道德的目标。小学阶段要“养成计算机使用的责任意识”,初中阶段要“遵照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高中阶段要“按照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不纳入升学考试统一要求,有的学校和教师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流于形式,偏离了既定的教育目标。不少学生也并未认真对待,或沉迷游戏、或醉心社交,甚至色情迷信上,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要加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西方大国也先后制定了相关的信息道德规范,比如“计算机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等等。我国国务院也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描绘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学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信息道德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伦理动力、有力杠杆和永恒主题。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竞争越发激烈,更容易导致道德失衡。信息道德规范是一种共性价值观,规范人们制造、加工、传播、使用等各环节的信息行为,信息道德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指导,同信息政策、信息法律共同组成信息行为规范的有机体。

  信息道德以社会舆论的形式表现出巨大的约束力,一旦深入人心,便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范式。信息法律有特定的主体,即相关政府部门;而信息道德并无特定主体,全社会参与信息行为的所有个体都是信息道德的主体;因而,信息道德具有信息法律不可企及的作用,弥补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的不足,信息法律将社会普遍接受的信息道德法律化,形成相应的信息政策。可见,这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具体而言,信息道德具有以下三个作用。一是认识作用。认识自身应具备的信息道德,认识信息道德的特征,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二是调节作用。信息的制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在信息的不同层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诸多矛盾。信息道德以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规范不同角色的行为,有效调节信息行为中的关系;三是教育作用。通过广泛的信息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信息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规范信息行为。信息道德不仅可以引导信息行为主体认识,并调整自身信息行为,还可观视他人的信息行为,引导人们符合信息社会的基本准则。

  三、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

  (一)站稳阵地,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是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要牢牢站稳阵地,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表面而言,从信息的制造、采集、加工、储存和使用各环节,技术性都过强;信息技术教育也偏向于专业性的技能,并未明显地涉及信息道德。然而,教师倘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内涵,精心设计,便可在常规的教学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

  1.精炼教学目标。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又称“三维目标”。在教导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知识,譬如: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如何搜索浏览网页信息、如何制作多媒体等等;还要引导学生在搜索、使用、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培养责任和道德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反动、邪恶、黄色、暴力、封建迷信等各种不良信息。

  2.拓展教学方法。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开拓多元教学方法,巧妙地将信息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信息道德的重要性;或者组织学生动手调查、收集确实是因信息道德导致的恶果;或者采用田野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信息制作、服务和使用中涉及的信息道德;还可采用“任务驱动法”,以特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探索,自我建构对信息道德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积累知识,增强技能,锻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整合学科知识。从外延上而言,信息道德不仅关涉信息技术本身,还涉及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等诸多领域知识。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整合学科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展视野,必将有力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帮助中小学生培养深厚的`道德底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在PPT制作、网页制作等等各种行为中都能渗透传统美德,有利于塑造中小学生的人格,进而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也可以引入法律知识,引导学生辨别违法信息,了解知识产权等问题;引入传播学知识,教导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引入社会学知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了解网络话语道德。

  4.精心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信息道德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学生在信息行为中的表现。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微博、播客等现代化的平台和载体,选择活生生的现实例子来考察学生,通过学生的作业来评判学生信息道德的高低和优劣。可以考察学生是否侵犯信息制作者的产权,是否在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信息的使用是否有正面效益。教师要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及时予以反馈,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纠正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二)净化网络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上营业性的网吧也遍地开花。对中小学生而言,这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学习便利。由于中小学生自身缺乏选择的能力,加之国家层面监管有待加强,网络的普及就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不少中小学生沉溺网吧,迷恋游戏,甚至网络成瘾,有的网吧甚至暗地违法开通色情通道;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适合青少年的网站不多,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鉴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学会选择,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避免浏览不良信息,正确使用网络。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专题教育网站、站,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正面信息。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信息道德活动。集中力量建设有影响力,适合中小学生的网站;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帮助中小学生学习上的作用,尝试让校园网成为广大学生的社交平台,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校园网在信息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性和技术性,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过分关注人机互动,过分强调虚拟情景,忽视了现实情境中师生的交流,忽视了人文关怀,阻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利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同学生的交流;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提升整体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既要注重成材教育,也要注重树人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即为树人教育的最佳途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三)让学生成为信息道德教育的主体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仅仅让中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是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成为信息道德教育的主体。信息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不能采取灌输教育的方式。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中小学生通过实践自我建构,将信息道德知识内化,融入价值观体系,提升自身信息道德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学会分辨、学会选择,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信息道德的主体,让其成为信息道德养成的主人,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根本上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中小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仅在知识上教导学生,更要在信息道德的养成上成为学生的榜样。中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养成的阶段,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修炼自身,塑造自身人格魅力,提升自身技艺,切实提高自身信息道德素养。教师在信息的制作、采集、加工、储存和使用中要切实做到不侵权、不危害社会、不违背道德;要关注信息使用的社会公益和公众效益,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信息时代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彻底转变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社会信息监管的不完善,各种不良信息充斥网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多方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中小学生成为信息道德教育的主人,提高其信息素养。

【篇6】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为响应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学校网络安全使用的管理办法,同时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按照网络安全的要求,并结合康乐燕宝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网络安全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二、活动主题
  “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
  三、活动时间
  11月20日至12月20日
  四、活动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网络安全宣传,普及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使教师、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具备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
  五、活动形式
  本次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拟采取以下形式开展:
  (一)悬挂网络安全宣传横幅。在学校门口悬挂内容为“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横幅。
  (二)开办网络安全宣传专栏。 11月10日在学校宣传报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上开辟网络安全宣传专栏,以宣传该活动的主题、方案、计划等相关资料,以及宣传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三)开展《网络安全使用知识》培训。11月12日召开全体教师培训会,集中培训《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引导教师要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加强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对参与积极,网络安全知识丰富的位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品奖励。
  (四)召开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 11月16日由德育处组织在全校各班进行召开“共建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主题班会,讨论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同时在教室播放以下国家网络安全周公益短片的功能。提供班队会如下选题:《电脑病毒?要防范!》 、《自主密码 国之重器》 、《网络文明行》 、《网络安全你知道吗》、《网络安全靠大家》 、《个人信息泄露?要防范!》、《全民参与网络更安全》等。
  (五)发放网络安全宣传单。 11月23日后勤处制作电子版网络安全宣传单,发送到学校各版微信群,同时印刷纸质版网络安全宣传单,向同学家长发放。
  六、活动要求
  1.学校本次活动中统一使用“网络安全知识”标识,突出宣传主题;
  2.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有关要求,严格按照勤俭节约、务实高效原则,着力在提高活动实效上下功夫,严禁铺张浪费、大讲排场;
  3.各班级利用好班级多媒体,及时将过程材料收集整理,于12月20日报送学校信息技术室。

【篇7】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全方位渗透信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本文从信息道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合、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融合来探讨其培养策略。

  教育以德为先,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先进的技术为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现象,如黑客现象、网络犯罪……使用者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中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于不正确、不健康信息缺乏分辨力,自制能力也很差,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可以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在方兴未艾的技术与课程整合,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学生的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环境。结合德育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渗透

  在任务设计中渗透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单元的任务设计时,可以依据三维目标体系,分析该教学单元目标中的道德教育成分,结合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其中核心的道德品质来设计任务。在任务设计伊始,可考虑此任务能让学生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道德教育,如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等等。如在小学四年级《关键字查询》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体验“关键字检索信息”的同时,结合20_年奥运会要在我国举办的实际,布置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检索“第29届奥运会火炬传递”相关内容,并提示学生思考自己能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做些什么,以此加强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拾金不昧……这些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美德,都可以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去。无论画图、指法练习、文字处理,还是幻灯片制作、网上冲浪,都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传统美德的渗透。

  在作品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学生的作品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反映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因此,在学生作品中要渗透信息道德教育。教师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选择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画图》之后,让学生去画一幅《我的家乡》,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在学习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后,让学生完成《介绍我们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的教育。同时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几个学生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大作品”任务,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

【篇8】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全方位渗透信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本文从信息道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合、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融合来探讨其培养策略。

  教育以德为先,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先进的技术为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现象,如黑客现象、网络犯罪……使用者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中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于不正确、不健康信息缺乏分辨力,自制能力也很差,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可以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在方兴未艾的技术与课程整合,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学生的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环境。结合德育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渗透

  在任务设计中渗透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单元的任务设计时,可以依据三维目标体系,分析该教学单元目标中的道德教育成分,结合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其中核心的道德品质来设计任务。在任务设计伊始,可考虑此任务能让学生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道德教育,如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等等。如在小学四年级《关键字查询》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体验“关键字检索信息”的同时,结合20_年奥运会要在我国举办的实际,布置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检索“第29届奥运会火炬传递”相关内容,并提示学生思考自己能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做些什么,以此加强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拾金不昧……这些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美德,都可以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去。无论画图、指法练习、文字处理,还是幻灯片制作、网上冲浪,都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传统美德的渗透。

  在作品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学生的作品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反映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因此,在学生作品中要渗透信息道德教育。教师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选择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画图》之后,让学生去画一幅《我的家乡》,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在学习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后,让学生完成《介绍我们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的教育。同时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几个学生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大作品”任务,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渗透道德教育

  教育作用的发挥仅靠单方面力量是不够的,它往往需要多方面协同进行。为此,应特别注意信息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共同教育学生。

  信息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的道德,所以思想品德课成为整合的首选。如在学习“尊重他人”时,教师要告知学生不仅要尊重他人的人格、风俗习惯、信仰,还包括尊重他人的作品、隐私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公用电脑上操作时,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查看、删改他人作品。

  另外,也可考虑信息道德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相互渗透,与班会、队会结合开展活动等。通过活动,整合各方面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

  在学校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如班会上让学生进行“打击盗版软件是否有益我国IT业发展”的辩论,展开“用电脑画你最敬爱的人”比赛,经常组织班、队会交流上网心得、介绍小经验,举行“网络安全”的专题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信息道德教育已经渗透到这些活动中。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普及网络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教师还要根据实际,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组织学生学习网上文明公约,使学生自觉完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过程,落实对负面信息的“四不”(不查、不看、不载、不传)[3]。同时,还需借助道德约束力去引导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

  加速校园网络建设,净化网络环境目前,适合青少年的信息网站还很少,各类站点的内容更新较慢,且有关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因此要着力加强校园网的软件、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净化网络环境,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一个适合中小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现代信息网络环境。

  在社会生活中渗透道德教育

  借助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加强信息道德教育[4]许多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很早就借助家庭、社区的作用来培养、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我们可以借鉴其做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法规、网络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如通过社区、家长、学校等社会教育渠道,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各类竞赛和宣传活动等,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提升其信息道德。

  发挥媒介的传播优势,做好信息道德教育工作媒介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在中小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中,媒介同样是一支主力军,能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如在不同媒介上开设专栏,普及信息道德知识;或与学校联手,共同建立信息道德教育平台(专题网站),以保证师生了解网络媒介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使信息道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结语

  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可以保证中小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常抓不懈。但中小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教育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校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创设道德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提高转化为道德情感,最终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

  [2]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_(3)

  [3]范谊.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J].教育导刊,20_(2)

  [4]张燕丽.从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谈网络媒介素养教育[D].郑州大学,20_

【篇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深刻阐述,同时明确要求“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为新时代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提供了有力指引。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个性,而“德”是文化核心,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十分重视“德”在国家和人民中的培育,坚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甚至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德”这一概念中。无论教育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它的道德目的始终是不变的主题。
  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德”的思想内涵,在“德育为首”“德育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等不同表述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延续丰富。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赋予“立德树人”新的理论内涵,突破校内个体道德教育理念的边界,实现与大德、公德的统一。从时间的、空间的、动态的视角看,作为国家、社会、企业存在与发展之德性以及不同职业道德之“根”,源于“德”作为未来教育的“本”。
  实践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国民素质和文明的崛起,需要大批“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领导干部,也需要千千万万有“匠心”的“大国工匠”以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等等。以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等为代表的商品和服务,在网络虚拟平台参与电子交易的厂家、商家、消费者更需要以“诚信”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基础作为支撑。
  毋庸讳言,立德树人的成效应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不仅在于一般意义上作为“人”的道德养成,更在于具体的人的私德和整体社会公德的统一,还在于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养成。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的发展要求出发,各级各类学校既要注重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品德养成,也要凸显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在特殊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职业道德培养,更要强化作为文化支撑的社会整体道德氛围的营造。
  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同时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比如陶行知曾提出“德育与智育统一论”,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选择、构建有道德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树立道德生活化的观念,通过人们的生活选择来提高和发展个体道德和社会公德。因此,必须引导教师以身作则、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从而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篇10】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在当今技术变化迅速、信息数量剧增的全球信息环境中,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只有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才能教会人们如何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与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素养,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本文通过对学校11个班级的696名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统计,了解到小学生信息工具的拥有及使用情况,小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小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情况,小学生整理编辑资料的能力及学生信息道德调查情况和家庭对孩子信息素养形成的影响等等,对进一步发挥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规范信息技术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深化课题研究,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其具体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和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是未来信息社会必备且终生有用的新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今技术变化迅速、信息数量剧增的全球信息环境中,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只有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才能教会人们如何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与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素养,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

  为了了解我校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更好地推进我校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我们对本校11个班级的696名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调查,其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课题实验班在两年内进行了实验前期和中期两次信息素养调查.

  一、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同时对小学生闲暇时间的支配与家庭信息教育的设备也进行了一些了解.

  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谈话法和访问法.调查问卷由23道选择题组成,每道选择题提供28个不同的选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单选或多选,调查对象为我校一至五年级11个班的学生,除一年级抽三个班外,其他每个年级各抽两个班参加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96份,回收问卷696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信息工具的拥有及使用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学生家庭电脑的拥有量还是比较乐观的,占了调查家庭的一半以上,但使用电脑的情况却并不是很理想,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上网,自然谈不上利用网络资源.虽然近年来,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双向播控室、新型配置的计算机房、视听阅览室、软件开发室等功能教室和图书馆电子管理系统,并且开通了百兆的宽带网,加快了信息技术建设的步伐,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但是每周一至两节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对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每周在电脑前的时间不超过全周时间的12.6%,低年级学生有90%以上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做作业和特长学习,而中高年级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除了作业及读课外书外,还在进行奥数及英语的提高学习.可以看出,如此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特长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参与课改实验的二年级学生很会使用电脑查资料的人数超过了三年级,这主要是因为新教材特别强调课外资料的收集,加上该年级有两个班的学生提前开设了微机课,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上网搜寻相关资料,这使得二年级学生使用电脑的能力大大加强.

  (二)小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听说过互联网,但对互联网并不是十分了解,很多学生是因为看到父母常在网上看新闻而认为互联网就是新闻网,还有的学生接触互联网的唯一用处就是玩游戏,因此误认为互联网就是游戏网,而认为互联网无所不包的学生还不到半数,知道互联网能对学习进行指导的孩子更少,可见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还处于比较稚嫩的阶段.此外,我们还发现,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与学生年龄的增长并不是正比关系.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家长或教师信息素养较高,其孩子或该班学生对网络的了解也较多.

  (三)小学生处理信息的情况

  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指“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是一个人信息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调查情况看,我校学生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较为科学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所收集的信息,比较重视信息资料的来源.但对纸质媒体的信息收集意识还有待加强,只有少数学生读了好书后能坚持做笔记.一篇文章应有相信故事或评价资料质量时不同的观点电视中的事认为来源重要.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虽然没有养成及时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但普遍对来源于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他们大都能根据情况处理信息.不过,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较重视信息的内容和自己的看法,对借鉴别人的信息则关注较少.

  (四)小学生运用信息的情况

  通过调查与访谈,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有着较强的信息运用意识,他们喜欢运用从各种途径获取的信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在解决的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对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却表现得不尽人意,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最常做的是请教父母或老师,表示要自己查资料解决的学生没有超过半数,选择“问

  可见,尽管我校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信息行为方式和接受利用信息的个性特点,但由于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特点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明显表现出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较差的问题.如何运用新型的信息工具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信息活动的实践中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与学生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五)小学生整理编辑资料的能力

  从问卷调查及学生电脑小报的制作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整理编辑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时都能有选择的下载,但对下载的资料进行编辑的能力则较差,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六)学生信息道德调查情况

  信息技术在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不断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能.通过调查访谈,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学生大多具有较高的信息道德.

  (七)家庭对孩子信息素养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家长大都非常支持孩子广泛涉猎各种信息资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在互联网中可能遇见的不利问题如影响孩子学习注意力的网络游戏及不健康的网络资源表现出忧心忡忡,有的家长干脆采取了“平时不准使用电脑”的强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孩子的上机训练时间,使孩子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始终提高缓慢.

  三、思考及建议

  本次对全校十一个班的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使我们对目前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有令人欣慰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容乐观之处,如何进一步发挥我校电教实验校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合理使用电脑还是表示支持的,大多数学生对电脑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如课业负担重,特长学习占用时间过多,网络的负面影响,学校条件的

  限制等等,使得学生上机时间较短,训练次数过少,导致学生信息素养情况并不理想.为此,我们应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着力创造条件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二)规范信息技术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规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为此笔者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研究证明:在学生自由地尝试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和操作障碍时,能自主学习,从而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学习.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指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有兴趣,有热情,学习会更主动,更具有创造性.把学生实践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更能促进技能与知识同步提高.

  (三)深化课题研究,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20_年10月,在中央电教馆的亲切关怀领导和省市电教馆的直接指导下,我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年多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四(4)班与三(7)班的学生在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信息素养提高较快,以三(7)班为例,20_年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人只占全班人数的1%,而在20_年调查时已上升到17%.经常使用电脑查找资料的人数由实验初期的22%提高到97%,学生从实验初期只有两人能在家长指导下先下载资料编辑电脑小报到现在有45人可以自行编辑.与同年级的非实验班比较,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都较高(见表10).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很会使用认为互经常使用遇到困难对搜集来的电脑查找联网无电脑查找自己查资资料,先下资料所不包资料料解决载然后编辑.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尽管我校已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园网,有了一定的技术设施基础,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供给学生自由、单独使用的计算机等设施太少,校园网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服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须加大资金的投入,解决信息化教育所需的、起码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设计创立学科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的信息获取、收集、整理、评价提供机会.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应提供互动学习空间,而且还应面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学习素材,完成信息的搜索.网站为在线学习者提供信息的发布,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将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落到实处.

  (四)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机会,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继续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qb竞赛、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机器人活动等各种比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同时结合教材,设计综合性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上网收集资料,编辑文稿,自办电脑小报,并建立相关学习网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信息交流、信息搜集与处理整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我校有相当多的教师善于上网收集教学信息,但带有明确教学目的,善于高效搜索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创造性运用信息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却不多.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抓好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让教师们通过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获取有关提高信息素质的系统知识,达到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教师自己也必须在教学之余不断地学习,一定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信息源从中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地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总之,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快速获取信息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全体教师需要共同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我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道路,大力营造信息技术环境,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11】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摘要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话题。学校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主阵地;家校配合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支持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基石。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道德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1学校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主阵地

  1.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信息道德观念又称信息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养成良好信息道德习惯的起点,只有先提高认识,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易对直观、形象而又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而且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很难对事物的实质加以正确的评判。鉴于以上原因,就应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信息技术和网络,展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越性和优势;同时,教师要有侧重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反面材料,小到网上的某些图片和内容是不健康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大到全球范围内的病毒泛滥,以及利用电脑进行的高科技智能犯罪等。在对比中分析,帮学生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1.2整合其它学科,共同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教育作用的发挥仅靠单方面力量是不够的,它往往需要多方面协同进行。为此,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共同教育学生。信息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的道德,所以政治课成为整合的首选。如在学习“尊重他人”时我们提出不仅包括他人的人格、风俗习惯、信仰,还包括他人的作品、隐私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公用电脑上操作,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查看、删改他人作品;再如“要对他人负责”,美国人埃瑟戴森说得好:网络赋予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得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运用和滥用权力本领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世界担负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在利己时不能损人。比如在公用电脑上不随便设置密码;不胡乱保存无用的文件;在网上不胡乱发表言论等。其次,与语文相互渗透,谈谈知识产权;与班会、团会结合开展一些活动,举办一些讲座等。通过活动,整合各方面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

  1.3指导学生绿色上网,学会判断选择,提高他们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

  网络社会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膨胀与泛滥: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言传身教。如上网时调高安全属性,增加一些反黄、反暴力,防病毒的过滤软件(如绿坝);及时回复学生的电子邮件。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如“K12”、“西祠胡同”,并且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使学生有目的的上网,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技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团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校园广播介绍小经验等等,在不断实践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选择,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2家校配合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前家长对学生使用网络、玩游戏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长认为上网、玩游戏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上网、玩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应限制;有些家长因不懂、工作忙等原因对孩子上网、玩游戏不闻不问。我们教师要加强家校配合,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强调学生上网、玩游戏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上网、玩游戏应该有目的、有计划;针对孩子的特点,同家长制定网络使用计划,使家长在学生上网时心中有数,正确引导。

  3社会支持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基石

  我们应当尽早健全完善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出台有关法规,使得学生“有规可依”,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监管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要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之,电脑、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作为未来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小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资源,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篇12】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简报

  摘要中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话题。学校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主阵地;家校配合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支持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基石。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道德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1学校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主阵地

  1.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信息道德观念又称信息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养成良好信息道德习惯的起点,只有先提高认识,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易对直观、形象而又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而且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很难对事物的实质加以正确的评判。鉴于以上原因,就应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信息技术和网络,展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越性和优势;同时,教师要有侧重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反面材料,小到网上的某些图片和内容是不健康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大到全球范围内的病毒泛滥,以及利用电脑进行的高科技智能犯罪等。在对比中分析,帮学生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1.2整合其它学科,共同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教育作用的发挥仅靠单方面力量是不够的,它往往需要多方面协同进行。为此,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共同教育学生。信息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的道德,所以政治课成为整合的首选。如在学习“尊重他人”时我们提出不仅包括他人的人格、风俗习惯、信仰,还包括他人的作品、隐私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公用电脑上操作,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查看、删改他人作品;再如“要对他人负责”,美国人埃瑟戴森说得好:网络赋予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得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运用和滥用权力本领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世界担负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在利己时不能损人。比如在公用电脑上不随便设置密码;不胡乱保存无用的文件;在网上不胡乱发表言论等。其次,与语文相互渗透,谈谈知识产权;与班会、团会结合开展一些活动,举办一些讲座等。通过活动,整合各方面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

  1.3指导学生绿色上网,学会判断选择,提高他们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

  网络社会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膨胀与泛滥: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言传身教。如上网时调高安全属性,增加一些反黄、反暴力,防病毒的过滤软件(如绿坝);及时回复学生的电子邮件。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如“K12”、“西祠胡同”,并且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使学生有目的的上网,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技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团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校园广播介绍小经验等等,在不断实践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选择,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2家校配合是学生信息道德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前家长对学生使用网络、玩游戏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长认为上网、玩游戏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上网、玩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应限制;有些家长因不懂、工作忙等原因对孩子上网、玩游戏不闻不问。我们教师要加强家校配合,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强调学生上网、玩游戏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上网、玩游戏应该有目的、有计划;针对孩子的特点,同家长制定网络使用计划,使家长在学生上网时心中有数,正确引导。

  3社会支持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基石

  我们应当尽早健全完善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出台有关法规,使得学生“有规可依”,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监管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要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之,电脑、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作为未来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小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资源,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推荐阅读:

  幼儿园月工作计划

  建筑工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严选3篇)

  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范文(严选18篇)

  艺术节活动方案

  青年志愿者团队捐书活动报告【三篇】

  幼儿园滑坡泥石流崩塌应急预案范文(臻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