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2号文库

最新《琵琶行》教案欣赏古曲(实用4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琵琶行》教案欣赏古曲一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琵琶行》教案欣赏古曲二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音乐描写技巧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4课时

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贾gǔ 谪 zhé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è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

(借音乐诉怨愁)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

(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 (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 )

(4)年长色衰(姿色) (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

(6)使快弹数曲(畅快) (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 (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

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

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

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1、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 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 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 (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

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2)紧凑的结构艺术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4)形象凝练的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

(2)遂命酒 (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 (形——动 看重、轻视)

作业: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寄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琵琶行》教案欣赏古曲三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教案欣赏古曲四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推荐阅读:

  劳动教育实施活动方案设计(大全11篇)

  最新重阳节幼儿园活动教案小班大全(十四篇)

  最新《琵琶行》教案欣赏古曲 中职语文琵琶行教案(汇总八篇)

  2025年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大全七篇)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反思(18篇)

  最新大班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总结(模板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