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题时,我选用了这样一幅画面,碧空白云下,一片金黄的麦地,麦浪滚滚,无边无际。这样纯美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们眼前一亮,带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
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读、吹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孩子有的说:我看到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像在向农民伯伯致谢呢。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初读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在感叹“鹅老爷”形象之妙的同时,也对大师语言深奥难懂深深叹息。与其说难懂,倒不如说大师漫画式的语言使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小动物形象跃然纸上。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总觉得这样的课文好词太多,很难分层次一个个引导学生感悟,好像每一个丢了都不合适。对于这样的文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突破一两个重点词,使阅读课堂词语教学有“牵一词而动全文”的效果。
反复体昧《白鹅》,觉得如果把文中“三眼一板”这个词教好,就能使白鹅吃相的特点分明突出,也能从更深层次习得文本的语言。“三眼一板”,本义是讲节奏。于是,笔者想从词义入手,开掘文本更丰富的内涵,发现词语中的韵律之美。
一、本义,韵之源
当我进行文本细读,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一定要引领学生学好“三眼一板”这个词,可是它又在很多的好词中间,很难抽出来进行单独的教学。在百般无奈之后,我决定追本溯源,沿着“三眼一板”的本义追寻,或许有教学的出路。当我翻阅很多工具书,“三眼一板”的本义浮现在我的面前:“三眼一板”也作“一板三眼”;板,以拍板击打一下,为中国音乐每小节里最强的拍子;眼,以鼓签敲击板鼓,为次强拍或弱拍;三眼一板即一小节中有四拍的音乐节奏。细读本义后,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三眼一板”中有着固定的节奏。节奏如此固定,用在鹅老爷身上不正是一种古板和一成不变吗?于是,一个把文本的内容糅合在词语本义中的教学思路便应运而生。
二、寻义,韵之声
出示: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鹅吃饭的顺序是不变的?
2.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鹅吃饭的样子?
3.师出示:(三眼一板:“三眼一板”也作“一板三眼”。板,以拍板击打一下,为中国音乐每小节里最强的拍子。眼,以鼓签敲击板鼓,为次强拍或弱拍。三眼一板即一小节中有四拍的音乐节奏。)
4.请你再读读句子,说说鹅吃饭怎么吃出音乐节奏来了?
5.句式:倘若发现饭盆在远处,鹅老爷必定( ),再去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譬如吃了一口饭,再喝了一口水,发现泥和草在很远的地方,鹅老爷( ),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6.师:饭、水、泥、草;饭、水、泥、草。顺序会变吗?节奏会变吗7这四样东西就好比四个节拍,三个弱,一个强。一个强,三个弱。(指板书)这就是“三眼一板”。
7.齐读句子。
上述“三眼一板”的教学过程,旨在找到文本的内容与词语本义的耦合点进行链接,让词语的本义引入不再变得枯燥机械。在告知学生词语本义后,老师让学生找找鹅吃饭所对应的本义中的内容。这一步的理解教师开始调动学生阅读的思维,让文本的信息、自己的阅读经验、词语本义的内容表述三者合一。在学生对“三眼一板”的本义有所感悟后,教师的句式训练则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两个句式的内容,文本中是没有的,但却是文本外必有的。这既是教师对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解读,有效地拓展文本,也是在文本的缝隙间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学生完成这两个句式训练的过程,必定又是一个运思的过程。当学生合理地想象和再现鹅老爷吃饭的章法和规律时,情不自禁地发现原来这是多么程式化的事情,自然就会想到鹅老爷的脾气和性格,也会隐约感到一种过分的执着。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顺势利导,让学生明白“饭、水、泥、草”这样的吃饭过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教师刻意地重复这四个步骤,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一种音韵。此刻,“三眼一板”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便水到渠成般呈现出来。学生最后的朗读,便把感悟的效果提到更高的层次。
三、得义,韵之味
教完词语,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究竟我们给予了学生什么?笔者认为,词语教学的归宿应是习得和内化。上述词语教学的过程,最值得回味的应是得义的过程。其实,“三眼一板”的教学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的环节:初解本义一链接文本一碰撞经验一糅合文本一拓展本义一内化词义。这一过程,是词语教学“得义”的有效规律,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有效教学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教学的规律像线一样抽出来,那么词语教学会变得程式化,课堂自然变得机械而乏味。因此,上述教学的“味”其实就是在追寻客观规律的同时寻求人文气息的美,把求义过程“美化”,这样,我们的词语才更加鲜活。
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在“得意”与“得言”并行的课堂实践中,一定有深刻的解答!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春雨细如丝,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春雨柔丝似水,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春雨美如画,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意的课文,令人遐想联翩。故事中,小燕子、麻雀、小黄莺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新课的导入中,我播放儿歌
《大雨小雨》,学生表演唱。师:“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是一首优美的歌,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姑娘带着春雨娃娃来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的?”以儿歌的方式导入,能有效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入情入境地展开学习。
二、激发兴趣,自主识字
识字写字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自主识字的方法,通过自学、小组同学合作交流等方式能够学好生字。在识字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首先是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自由拼读、齐读后去拼音读,然后同桌合作,互读并介绍识字的方法,给生字扩词,最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生字中发现了什么?如“淋、洒、滴、油”都带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由扶到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猜字的游戏,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根据课前导读,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abb和四字词)。(光秃秃、冷清清、孤零零、湿漉漉、直勾勾、热乎乎;目不转睛、大摇大摆、莫名其妙、漫不经心、无影无踪、兴高采烈)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用“抓住主要事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老狐狸爱子心切、聪明、勇敢、知恩图报以及它们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4、理解“金色的脚印”的含义,懂得大自然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五年级以来的教学重点,借助这篇课内阅读,我让学生用学过的“抓住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准确概括,为了照顾不是很会组织语言的中下生,我用投影把我概括的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参考。现在反思,觉得应该再给一点时间让孩子们同桌互相说说,才能真正训练他们的表达。
我引导学生围绕课前导读的提示自读自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语句进行赏析。但发表见解的同学只有十个八个,面不够广,恐怕是我引导鼓励得不够,平日上课里也是那么几个孩子愿意发言,我不得不反思我平日的课堂当如何让改善?听说是因为有些孩子喜欢起哄嘲笑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些女生怕被嘲笑不敢举手。我得设法引导,改善这种局面。
我在正太郎被救后设计了小练笔,要求孩子们“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目的在于训练孩子们描写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描写,本册教材的习作重点就是人物描写。
在升华主题这一重要环节我本来设计了孩子们讨论的,但看错了时间,课室的钟居然是慢了五分钟的,结果提升主题时草草收场,有点老师牵引的味道。这让我反思:“细节决定成败”!
这篇课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很接近。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吃过杨桃的同学谈谈他们看到的或吃过杨桃的感受,再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插图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杨桃,老师不必用生搬硬套的讲解,课后资料袋中关于杨桃的介绍通俗易懂,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知道有关杨桃的知识。
由于已经安排学生课前有过预习,所以课文不必再让学生自由读的过程,要对前一天的预习作业有所检查。教学时可以快速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进行学习,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反馈。
教学时先进行正音,再有侧重的对每一个字进行教学。如“严肃”的“肃”是平舌音,“审视”的“审”是前鼻音,“半晌”的“晌”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也基于这些生字的特点,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字词教学中可以把“审视”、“半晌”、“和颜悦色”的意思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在以后深入学习课文时再带入句子中理解。生字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也要复习巩固,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逐步培养其对正片课文的把握能力,教学中在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几位学生的发言有的不够简练,有的不够完整,还有的不够准确,这需要教师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引导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或是教师适当的指导、修正。
教师的发言要有针对性,不可提出模糊或者是和上面的教学环节联系不紧的问题,不能给学生不恰当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问题带来难度。
字词教学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结束后,我安排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叮嘱”一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什么时候会叮嘱我们,或者是用“叮嘱”说一句话。文中爸爸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要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理解“想当然”这个词。
在写字教学中,由于本课要求写的字比较多,不必个个都讲,可以把生字进行结构上的分类,再重点指导个别难写的字。如:“肃”的笔画较多,而且笔顺也是难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一边书空,教师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范写,其他的字只要让学生说一说个别笔画的书写要点即可。
学生是学习的能动主体,语文教学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自学能力。多种形式的读书,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学习《草地夜行》,我努力尝试: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1、保证自学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见解。
2、提供自学的情境:a.运用“画批法”:重点段落让学生边默读、边画批、边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细心体味。b.实行讨论法:在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体会理解,彼此启发、共同提高。
3、指导自学实践,学生自学前提出自学的范围,要求和方式方法,自学后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理解有误或不深、不透的地方给予指点。
4、尊重自学的成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与解疑;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相互争辩,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多从正面给予扶植、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