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清明节,天气阴了,思念深了,雨滴下了,牵挂多了,脚步快了,节日到了,祝福写了,真情表了,祝你一生幸福快乐,永远健康!《描写清明节感想的作文600字》是文学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周一,我跟奶奶山上去扫墓。
我们带着头锄头、草刀、扫帚、几瓶水和一些吃的,又买了几盆花,就出发了。
来到山脚下,看见有几位穿着制服的叔叔阿姨,威严地站着。凡是上山的人,都得经过他们的“搜查”,香、香烛、纸钱、鞭炮等等,都不得带上山。
刚上山,我还挺好的,可爬了不到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晕乎乎的,差点从台阶上摔下来。
总算熬到了山顶了,我找到了老祖宗的坟墓,就立即和奶奶分工:我扫地,她除草。
我认认真真地把墓地上的灰尘扫得一干二净,接着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细细地擦着墓碑。经过一番有力地擦拭后,老祖宗的墓碑像新的一样一尘不染,光亮如新。再摆上几盆花,又清爽,又漂亮。我瞬间有了成就感。该看看奶奶干得怎么样了。只见这才奶奶不慌不忙地地戴上皮质手套,一手拉住一只长满刺的小树,另一手挥动草刀,两下三下,就把这样一株长满刺的小树除干净了。看着奶奶干得可有劲了,我也不由自主地拿起草刀,学着奶奶的样子干了起来。
有了我们两个人,不一会儿就已经把草除干净了。我在老祖宗的坟前,磕了几个头,觉得有点累,就来到一旁的亭子里坐下,拿出东西吃起来。
我看着那被我们弄得十分干净的坟墓,我心中又不禁涌起成就感。
我回到家中,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小,以前都是看别人扫,而现在是自己扫,奶奶也觉得我长大了,不再是要人带着的、什么也不懂的小毛孩了。
清明节,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在我的家乡最常见的纪念方式就是做清明粿。今年清明节,我们一家人又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做清明粿。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清明粿,它的制作过程可一点也不含糊。爷爷奶奶一大早就从地里割来了一大筐艾青叶,然后把它们洗净煮熟沥干水,再揉成糊状。爸爸妈妈也上阵了。妈妈把一大盆米粉倒进木桶里,兑上一些水,就叫老爸来揉面团。老爸呼哧呼哧地使劲和着面,时不时地还往面团里掺进艾青糊,不一会儿,墨绿色的粉团就出现在大伙面前。奶奶端来了调制好的馅,有咸菜肉末笋丁,有豆沙,还有芝麻,香喷喷的,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就围坐在一起做起了清明粿。妈妈手脚麻利,干净利落地把面团一个个分开,再用擀面杖把小团子揉成了薄薄的面皮。大人们把不同口味的馅包进面皮里,做成不同样式的清明粿,有饼状带花的,有带花边的饺子,多像一件件艺术品啊!我看了也忍不住学着大人样做了起来。我先把馅包进皮子里,然后把皮的两边捏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圆头圆脑的饺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做好了清明粿就要放进蒸笼里烧了。奶奶说只要等20分钟就可以出笼了,可我等呀等,感觉过了好几个小时似的,清明粿却还是没熟,我简直就要望眼欲穿了!好不容易等到清明粿出笼啦!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粿就往嘴里塞,哇,好烫!我咬下一小口,黏黏的,糯糯的,还很有嚼劲呢,真是太好吃了!不一会儿,一个粿就被我消灭了,艾草和米粉的清香却一直留在我的嘴里。
我舔舔嘴唇,感觉舌尖好痛,原来是被刚烧好的清明粿烫到了,哎,谁叫我这么贪吃呢!但是这么好吃的清明粿,又有谁会愿意错过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说的正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于每年冬至后的一百零八天。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而其中“扫墓祭祖”的习俗,流传甚广。
清明节这天,我们来到村后的小丘陵上,进行祭祖活动。一到墓地前,刹那间,我就感到心里沉重起来。爷爷带着我们来到老太爷的墓碑前,开始祭祖。
我望着高高垒起的土堆,顿时觉得倍感亲切。我虽然没见过这位先人,却仍然感觉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感觉。
墓前的杂草和我齐腰高,一看就有一段时间没人清理了。我们拿来铲子,一边清除杂草,一边培上新土。一切大告成功后,我从旁边柳树上折下一条嫩柳,插上去,希望它能勃勃生长。
爷爷说:“别让老太也饿着了,放点贡品过去吧。”说着,从包里拿出贡品:苹果,酥饼,小蛋糕……全是老太爷爱吃的。我接了过来,双手奉上,以表示尊敬。“老太爷呀,平时喜欢喝酒。他现在走了,也要给他送点吧。”奶奶说,然后拿出一瓶新开的白酒,倒入墓前的碗里,全部洒在墓前的土地上。
这时,妈妈从车里拿出一捆香,亲切地说:“该上香了。”她分给我们每人两根香,上坟前烧香祷祝。接着我们拿了一包纸钱,焚烧在墓前。听爸爸说,这是怕老太爷在天堂钱不够用,特地送给他们的,让他富裕点。
最后,我们每人拿了一束菊花,捧在手上,然后放在碑前,表达对老太爷思想上的寄托。
清明节,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些物质的贡品,而是一种缅怀先人的情感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印象就是吃煮鸡蛋,荡秋千,扫墓。
离万松山(鲁中革命烈士陵园)近,小时候的清明,老师带我们去扫墓。虽然口头上喊着什么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之类的口号,心却被春游和煮鸡蛋吸引着。万松山前绕着小汶河,山上松柏翠绿,在春回大地的清明时节,可以想象景色是多么美好。你想,被严寒桎梏了一冬的孩子,来这里扫墓,该是多么的幸福啊......跟孩子们相比,山上的松树和河边的柳树就遭殃了--家家户户的磨眼里、门口都要插松枝和柳枝。孩子们就趁扫墓的时候,把树枝折回家。那时不懂插这些是为了纪念谁,就知道把柳笛和松笛吹的不亦乐乎。
秋千好像是清明节才有的游戏。我们那里叫“悠千”。找两棵靠的近的大树,一根粗绳子,让有力气的大人给拴好,几个孩子便有了自己的天地。一根绳子也让孩子们玩得花样叠出: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的,坐着的、蹲着的、站着的。要趁清明节这天尽情的玩耍,因为大人说:打前不打后,打后死他舅"--意思是秋千得在节前打,节后打就死舅舅。当然是骗人的。或许是因为大人们都忙,怕孩子们荡秋千不安全才编出来吓唬人的。
鸡蛋,似乎是清明的最重要的标志。小时候家里穷,鸡蛋是要卖了换油盐酱醋的,平时难得吃几回。但是,清明节就不一样了。家家都煮上几个,染成红的、绿的、紫的、花的、甚至西瓜的,更有巧手的在上面画上好看的图案给孩子们。女孩子喜欢比较谁的鸡蛋漂亮,男孩子们并不在乎漂不漂亮,只要硬就行--因为“杠鸡蛋”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每人持一个鸡蛋,撞在一起,被撞破了的就输了,就的把撞破的鸡蛋送给赢方。所以,在清明节里谁拥有一个最硬的.鸡蛋就会赢得大家的崇拜,当然,是因为他可以吃好多鸡蛋。
10年前,我外地求学,清明节那天收到爸爸的来信,爸爸说:"清明节了,你买几个鸡蛋吃吧。家里人都想你,你妈煮了好多鸡蛋,你弟弟说给你留着呢......当时的弟弟才7岁,记得看完信,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