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2号文库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职工,我们时常都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完整的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超详细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精选篇1)#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作者介绍

《西厢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明初永乐年间的贾仲明,曾为钟嗣成《录鬼簿》中80余名元曲作家补写吊曲。吊王实甫之《凌波仙》云: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飕飕,排剑戟。醉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辞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据此可知,王实甫文采风流,才华四溢,与勾栏歌妓有密切交往,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当时就被公认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作品而享有极高的声誉。

三、作品演变:

《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

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

四、相关情节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适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幸得张生保护,"遂不及于难"。张生对美丽的莺莺一往情深,以至"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莺莺终亦"自荐枕席","朝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不久,张生赴长安,数月后,"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莺莺"待张生之意甚厚。"后以"文调及期",张生又将西赴长安,"崔已阴知将诀矣";张生因"文战不胜","遂止于京(长安)"。曾"赠书于崔",莺莺亦复信表达深情。而张生已变心,视莺莺为"妖孽",以所谓"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说词,抛弃了莺莺。但作者最后却说:"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莺莺传》写出的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实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品里的张生,无疑是一个充满封建意识的负心者、变节者;但作为一个唐代的封建文人,要投身到功名利禄的角逐中去,也只能采取"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

《莺莺传》:蒲州兵乱---张生护卫---兄妹相称---以诗挑情---张珙遭拒---月下私期---莺莺被弃。可见,《莺莺传》故事内容和矛盾变化头绪都不那么复杂,是一首对封建社会里男子"始乱终弃"造成的爱情悲剧的挽歌。

《董西厢》:张珙游寺---西厢邂逅----墙角联吟---法堂会面---兵围普救---杜确解围---夫人拒婚---琴音传情 ---以诗挑情---张珙遭拒----病卧书斋---莺莺探病---书斋践约---夫人拷红---许婚赴考---莺莺修书---郑恒骗婚---连夜私奔---太守主婚。

可见,《董西厢》的结构更加宏伟,内容更加丰富,是一支对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自主婚姻"行为的赞歌。

到了元代,王实甫又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古典喜剧的创造作了最后定型。其故事线索是:

⑴焚香拜月:惊艳、借厢、酬韵、闹斋;

⑵冰弦写恨:寺警、请宴、赖婚、琴心;

⑶诗句传情:前候、闹简、赖简、后候;

⑷云雨幽会:酬简、拷红、哭宴、惊梦;

⑸天赐团圆:捷报、猜寄、争艳、团圆

补充:《双玉读曲》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

第二课时

课文学习

一、与课文相关前奏: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则"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长亭送别"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三、分析第一节:赶赴长亭

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

拓展:化用诗句: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本篇写旅次乡愁和离情别恨。上片写景。"碧云",写出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草;天接云,水接烟,山接斜阳。自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呈现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下片言情。头两句承上启下,极言相思之情的挚着、深沉。从第三句开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说明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突出离人的孤寂。结尾又推进一步,暗用"举杯浇愁愁更愁"诗意并巧妙地通过"愁肠"把酒滴转化成泪滴。形象地说明离愁别恨已无法排遣。

2、赏析《滚绣球》

1)朗诵,启发:如果说,《端正好》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屈屈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

问:你能体会哪些意象哪些词语能抒发这种愁肠百转情感?

词:迟、疾、难系、挂、、快快、早、松、减等

1恨归去得疾

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金圣叹说:曲中"马儿行,车儿快快随""二句十字,真正妙文,直从双文当时又稚小,又憨痴、又聪明,一片细微心地中,的的描画出来。)3、赏析《叨叨令》:

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在已到长亭又未与众人相见时,红娘趁空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从而引出了第三支曲子《叨叨令》。此曲与前两支曲子不同,它既是回答红娘的问题,更是莺莺借题表述自己的苦衷。(问:金圣叹说,这是补写来长亭前"家中情事"是否同意?------预拟别后的情景:准备着从今后久已后俱是预拟)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尽情倾诉: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既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以为无奈的渲泄。

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总结:《投影》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支曲词层次分明又流传如珠。它用了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 前句有两个带"儿"字的词,后句是双音词的重叠。却如前人所云:"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它成功地突了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和掩抑诉的声气口吻。

4、总结一节(flash):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戏眼:愁别离)四、分析第二节:"长亭别宴"

这一节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连用八首唱词,体现恨别情怀。《脱布衫》此曲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是莺莺座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迷"的氛围里,她看到张生在那里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插在那里似的歪歪斜斜地坐着,而且紧蹙双眉,如呆如痴,死临侵地。

2、讨论:《小梁州》对此曲的解释向来有歧义。究竟是谁"阁泪汪汪""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罗衣"一般亦多用于女子,而且"推整"二字所描述的那种假借整衣以掩饰心绪不宁的情态,也显然是莺莺的写照,整个"哭宴"一折主要是写莺莺的别恨离愁,而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张生的情怀。所以全曲皆为莺莺自谓之说,似更贴切。

《满庭芳》 老夫人已在催促"供食"。所以此曲首句为"供食太急"。全曲又一次表现了莺莺是如何珍视与张生这临别的相聚。她希望慢慢"供食",就是为了与张生再"厮守得一时半刻"。她想,如果没有母亲在座,将为张生"举案齐眉"。但这一切都不能如愿,此时只能"眼底空留意"-----对张生以目传情。这种痛苦,足使她化作望夫石。

4、心绪:《快活三》 《朝天子》茶饭无心,酒食无味-----始而感到酒食有如泥土,但立刻又感到酒食连泥土的滋味都没有了。别离之情,已使她完全无心茶饭了。美酒犹如冰凉的白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至于茶饭,自己难道不想吃吗?只是肠胃里已塞满了愁怨,又怎能吃得下茶饭!此时她觉得这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5、总结:从《脱布衫》到《朝天子》一共八支曲子写"长亭别宴"。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即将远行的爱人:"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长亭别宴"这部分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第三课时

一、 分析第三节:《五煞》至《一煞》主要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嘱

1、 指读《五煞》至《三煞》: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千叮万嘱,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路途上要节制饮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迟":一个妻子所能想到,她都想到了;临别时应该嘱咐的,她都嘱咐了。

2、投影:《五煞》表现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最后一句是自忖自语,想到深秋寄旅最需要关照的,自己却不能"扶持"左右,淡淡的内疚,感人至深。

3、《四煞》《三煞》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虚实重叠,令人心碎肠断。《四煞》临别之际,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越激动,越悲哀,故此曲中有"泪添""恨压"二句。"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 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此刻虽是莺莺"预拟",但也正是日后实景。接下来《三煞》中"归家若到罗帷里,……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亦复如此:"预拟"与实景的重叠。

4、《二煞》曲中虽有"你休忧""休要""你却休"诸般叮嘱,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此一节"!"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似乎是隐藏在莺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因此也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再一次道出。(背景补充)

5、小结第三节:

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 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 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 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二、分析第四节: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投影1)《一煞》莺莺诅咒青山,诅咒疏林,诅咒"淡烟暮霭",因为这一切"遮蔽"了她目送的张生。张生走了, 剩下的惟有寂寞无人语的"夕阳古道"和偶尔传来马嘶的"禾黍秋风"。离别之痛,使莺莺木然良久。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张生已去,自己为什么还不上车归去?

《一煞》"古道烟霭图",写目送远去时凄怆悲苦之情。张生离去,莺莺相送上路,步送不及,以目送之,目送不及,倾耳听之,杳然远去,令人顿生无限愁怅之情。正所谓聚散两依依。(投影2) 赏析《收尾》所写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及所用的艺术手法。(投影3)《收尾》红娘提醒了痴迷之中的莺莺:"夫人去了好一会,姐姐,咱家去!"莺莺此时心目中只有"四山如围,一鞭已远"。经红娘提醒,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她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的。

"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最后一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投影4)

写"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惘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夕阳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离别"的亲 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 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2、莺莺形象: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投影)正是如此,莺莺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A、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B、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想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练习:1、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2、用描述性的语言以"怅望"为题从莺莺的角度和心理再现这一送别场景,尽量用上曲中的意象

3、杜牧在《赠别》诗中说:"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可以说我们生活之中虽不一定有如莺莺和张生这样令人销魂的离别,但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分别亦是经常遇到的。选取你感受较深的分别,作200字左右的场景描写

以上任选一题。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

A.谂知(nian)暮霭(ai) 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总之 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作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

写内心深藏之情。 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鉴赏。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注意鉴赏时,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察,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表达效果。

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七)板书设计:别离图

背景: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

人物:崔莺莺、张珙、红娘等

画面:一、赴长亭途中

二、长亭别宴

三、长亭分别

四、目送离去

意境:离愁别恨的绝唱

(小资料)

(一)“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秋思之祖”。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谒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完成《同步训练》。八.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合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极为精妙。

(二)赏析《幺篇》《满庭芳》《朝天子》三支曲子,说出莺莺唱词中的怨情。

《幺篇》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朝天子》既写离别之愁,又写对功名利禄的恨。借景(物)抒情,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依据“长亭饯别”的内容,讨论下面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谁的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赏读第三部分:“临别叮嘱”(话别之境)。

(一)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二)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三)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话别之境改写成话剧片断。(提供一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四、赏读第四部分:“惜别目送”(别后情思)

(一)赏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3、用现代汉语改写《长亭送别》《一煞》

连绵的青山啊,你为何阻挡我送行的目光。枯槁的树木啊,你为何不为我望穿的秋水打开一条通途。烟云雾气,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

夕阳,你的到来使弥漫在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窃语也烟消云散,只让无情的秋风将这悲凉的马嘶送到我的耳畔。

马车啊,来时我是那样催促你追寻他的脚步,而归去时你也只能步履为艰,因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作比较分析。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4、《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5、《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2、张生的钟情之美。

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他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寝,甚至身染沉疴;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就是后来得中功名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

3、红娘的热情之美。

身为婢女的红娘面对老夫人的汹汹气势,她从容镇静,机敏地为二人辩理,指出她们的结合完全是由赖婚引起,是“一双心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两人的婚事。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和指责,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

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为千古绝唱。

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盘酒菜都能传情。但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还是张生,“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

席终人散,只剩下两人与红娘。莺莺这才可以向张生倾诉衷情。“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虽然突兀,分量却极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窥见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此无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

4、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萧瑟黄昏图。张生远去,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烘托出莺莺内心的凄凉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时此地,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曲词之美

王实甫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其中许多曲词既有唐诗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风格,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如:“碧云天”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两意稠陌回,落日山横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像这样华丽秀美的语句,人们耳熟能详。

王实甫尤其善于运用修辞来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离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再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王实甫注重文采,也擅长本色,如“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等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本色同文采奇妙的结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此特色正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浓郁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处处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将永远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七、思想启迪(现实意义)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

附:(学生习作)读《长亭送别》后所想

比 如 爱 情

当一个女人相信了爱情,她的所有行为和生活的意义就是去构筑它,保护它。她厌恶一切阻挡成全她爱情的因素。也许崔莺莺自己并不明白,从私订终身开始,这个女人就已经把爱情放在了人生之前,她舍得牺牲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导致女人们变理智,她们冷静的剖析别人的处境,却又认真地陷入不堪的陷阱。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女人,都始终暗自坚持相信美好简单的事物,比如单纯的呼吸,比如诺言,比如永远,她们用诺言掩饰内心摇曳的不安全感,安抚脑中时常闪烁的怀疑。满足不曾表露的贪婪。崔莺莺担心张生会改变,因为她可以把握住一切状况,她知道应试的时间,地点,也知道给予张生鼓励,甚至她拿准张生一定会考中,可她唯一不能够把握的是张生的心。世界上囊括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每个女人都说自己的那个最好,等到这个男人敲碎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她才重新审视一无所有的自己。崔莺莺揣着不知生死的赌博的快感,送走张生,她完全没了方向,无法探究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意义。包括她的坚持,她信以为真的爱情。还好,这个故事给了崔莺莺一点安慰,张生回来了。

爱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是被灌醉的人,没有谁可以救谁,可以扶谁。我们尽情的学习挣扎,学习自救,学习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只有在电影里,童话里,小说里,爱情才称之为爱情,那是在演绎一种完美,成全黑夜唯美的梦魇。在现实里,爱情叫做生活,面对它其实是选择了它作为生活方式。够潇洒够勇敢的人把它叫做游戏,可是这是个互动游戏,最重要的规则不是学会被爱(有点悲哀),而是学会爱。像上台阶一样,想要走到爱的这一级,先要上至好感,然后喜欢,运气好的也许上了捷径一见钟情,再慢慢走上了解,照顾,理解,包容,最后到达爱。上台阶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太专注于脚下的步伐而遗失口袋里的糖果比如新鲜感。也可能我们没有上完台阶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或者跌了一跤,摔破了额角;再不然就是被突然出示了禁止攀登的警告,一把推下去,每个台阶都那么高,我们只能摔得血流不止。可是喜欢吹肥皂泡的孩子必须忍受泡泡幻灭时的悲哀。不要埋怨和后悔自己曾有的决定,即使是鲜血淋淋,也是记忆拒绝割舍的眷顾,点着一点苍白,一点红晕。

在爱情里,我的泪不会流在其他人的脸,而其他人的泪也不会打湿我的眼。

八、布置作业。

九、教后札记: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篇1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诵读法 点评法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 )送别途中——( — 11 ) ——( — )临别叮嘱

———(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又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篇2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__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__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__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 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__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__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__,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 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__派 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 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__,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 感情性__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 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 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 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篇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2)长亭饯别(3)临别叮咛(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中学语文元杂剧长亭送别教案篇4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

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教案英语

  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大班预防溺水安全教案12篇

  关于幼儿园南京大屠杀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