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存在着与陌生人的相遇。这些相遇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的是在某个时刻的偶然相遇,有的则是在某个时间的有意安排。不论是哪种方式,相遇总是给我们带来种种启示和收获,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相遇问题心得体会。
一、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貌
我们不应该试图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为那样只会让我们更假。尽管在人群中,我们总是想要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到,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他们最关心的往往是我们的人性,而非我们的外表。我们应该展现出自己真实的面貌,并向对方展现出我们的内心世界。
二、学会鼓励和支持
相遇可以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走进另一个人的生活,并帮助他们成长。在与他人相遇时,我们应该尝试推动别人向前发展,而非妨碍他们。对于他人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赞扬以及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发扬耐心和宽容
人与人之间很难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我们不应该在仅有的一次相遇中立刻给出评价,而是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毕竟,相处需要时间。 我们应该尽可能保持冷静和宽容,开放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对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有当我们认真聆听、理解和发掘他人的能力时,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四、尝试结交新朋友
无论我们去到哪里,我们总是会遇到新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太害羞或太自闭而错过与他人交朋友的机会。当我们打开自己的心扉,放下所有的防备,就有机会与新朋友建立联系。 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善意和关心,并与他们分享关于自己生活的一些故事。这将确保我们建立持久的朋友关系,并培养出长久的友谊。
五、总结心得和教训
每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都应该反思这一次经历带给了我们什么,同时也要分析我们所犯下的错误并从中学习教训。我们必须认识到,每次相遇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我们把这一次相遇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之处,并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在我们的生活旅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与陌生人相遇的时刻。而这些相遇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感悟和启示。他们提醒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需要用心去倾听和回馈。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我们才能在彼此的支持下成长并变得更加充实和充满活力。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二)在游戏中引入
游戏1:红绿灯相向 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答)
c、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2、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点评:
本节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教学方法的设计合理新颖。在课的开始播放录像——马路上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情景中,从录像中学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既直观形象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巧妙的设计了“相遇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中,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从单一走向开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他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设生活情景,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朱喆老师就是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相遇问题;而姚闻亚老师更是设计了一个同学们天天都耳闻目见的一段录像场面——凤二小大门口来往行人车辆的运行导入本节课;郭同春老师就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校名:凤一小、三中、师范附小这几个熟悉的地方来设计了一个相遇问题的线段图引入,这些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这几节课的三位老师教学都体现出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相遇问题在以前的教材中就是一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老师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老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在这里三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的去研究和探索,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学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节课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的,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几位老师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由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过渡很自然。对于例题的学习,他们也都让学生自己来操作,互相来讨论,并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自己探究出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然后列出算式,是想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当中可能会碰到的几种不同场面,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演例题的解题过程时,又一次巧妙的设计利用课件配合学生的讲解思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课件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几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试一试”、“练一练”、“考考你”、“智力陷阱”等,改变了原来的一题一题的题海战术,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一样的题型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课件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70米70米60米60米60米60米
小明家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70×4+60×4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来思考,“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就看作是第二队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总路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二)在游戏中引入
游戏1:红绿灯——相向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4)借助多媒体演示,突破难点。(多媒体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色的优势被课堂教学广泛使用,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相遇过程,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即让学生学的轻松,又分散的教学难点。
2、应用规律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线段图列式解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王老师怎样才能尽快拿到材料的问题,从而引出相遇问题,这样使学生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作为学生的组织者――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本土化,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述案例中,当出示条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想了解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一连串的五个问题。这一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无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从而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孩子们带进数学天地。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去探索。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求出了相遇的时间,并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算术解答,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答比较简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的三大要素,也是在教学方法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示范。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还学生们一片蓝天,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自我调控的时间,学生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行走一段未相遇;
(3)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最新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观后感1000字优质(九篇)
2024年九一八事变得心得体会 九·一八事变心得体会500字(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