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银行信贷主任年终工作总结优秀5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年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一年来的工作生活,我们有过挫折,是时候捋一捋这一年来的工作,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银行信贷主任年终工作总结,方便大家学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下午好!
紧张忙碌的20__年已经过去,对于这过去的一年,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满意,有人遗憾,既有欣慰,也有彷徨。而对我来说,这一年是我工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将会是我未来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中行参加工作以来,我遵照行里的安排,在基层网点参与了一年的柜面工作。普通柜员的工作是平淡而又忙碌的,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从容,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特别惊人的成绩,却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工作的不易以及一个员工所应肩负的责任。
自今年9月以来,我有幸来到分行公司业务部参加工作,并加入了我们营销五团队这个优秀的工作团队。刚来的那段时间,整个人都是兴奋而又充满新奇感的,能够从事银行的核心业务工作无疑是一种幸运。但是我也明白,作为新加入部门的实习员工,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学习。于是在最初的这段时间,指导性材料,相关文件以及过往的业务档案就成了我最亲密的“战友”。在各位优秀的客户经理的帮助下,我逐渐对银行的公司业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理清了我后续学习的思路,并对将来的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规划,那就是踏踏实实,打好基础,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积累充实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员工。
10月初,我按照行里的安排参与了银行业协会组织的“贷款新规知识竞赛”活动。在培训过程中主要学习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及相关文件,再结合之前在部门里的实习工作,使我对贷款业务的相关情况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之前难以理解的一些操作流程也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虽然最后竞赛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但这对我后续的实习工作将大有裨益,加深我对于信贷工作的理解。
具备了理论知识就要走向实际操作了,近两个月内,在各位老员工的指导下,我逐渐熟悉了解了公司业务的相关产品,掌握了公司信贷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并实际操作了公司短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限额申请、切分、企业资金流向监控、贷后档案管理等工作。并在近期撰写了授信总量年审、新增、以及担保变更等相关报告,同时在几位老客户经理的带领下拜访客户,学习营销及客户维护。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且充满挑战的。我知道,银行的核心是盈利,而客户经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营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产品就是我们开展营销的各种“武器”,面对各种不同行业的客户,拥有越多越好的“武器”才能更好的迎合客户的心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这一切都需要我长时间的虚心学习,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自己,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客户经理,为中国银行的发展进献自己微薄的助力。
现如今,半年的实习期已经过去大半,在近4个月的学习工作中,我犯过不少业务上的错误,但让我非常感谢的是我们这个热情而又团结的集体,正是各位领导、同事长期以来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才让我尽量摆脱误区、纠正错误,最终取得进步。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也知道,实践的不足以及对业务的不熟练是我的致命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依旧不能放松,抓紧一切机会充实拓宽自己的业务知识,积累更多成功的营销经验,尽快为这个光荣的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我们面对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在这样的时刻我只有更加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立足、进步,我将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的困难和艰辛。我相信,新的一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个伟大的集体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一年来,在联社的正确领导下,针对我自身担任信用社主任,主要做好信贷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
1.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
2.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信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和掌握多种知识,不仅要精通信贷业务,熟识贷款操作规程,还需要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等,现有的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利用多种方式,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考试,防范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差带来的风险。
3.敦促信贷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信贷资产质量密切相关的基本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破产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掌握并运用法律武器,这是时代对信贷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奖有罚、权责对等的管理机制。
根据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在征得联社同意的前提下,对信用社信贷人员适时推出了三包一挂的管理机制,从利息收入中拿出适当比例作为信贷人员的收入提成,这样一来明显加大了对放贷、收贷、收息有功人员的奖励和表彰力度,拉大信贷人员的收入差距,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
同时,明确责任贷款警戒点,当信贷人员责任贷款中不良贷款超过一定数额时,坚决从信贷岗位甚至负责人岗位上换下来,防止因个人原因导致贷款质量的继续恶化和不良贷款的继续增加。
通过半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社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了52万元,贷款收息收回率首次达到__%,各位信贷人员年收入比普通员工高出5__0元左右,可以说集体个人的双赢。
三、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信贷责任,防止责任悬空和不切实际的集中。
每笔贷款,尤其是大额贷款,明确调查人员、二级决策机构成员、以及贷后管理人员的责任比例,既杜绝将责任集中于调查人员一身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又防止“集体清收”的形式主义现象,真正使贷款责任有着落,保证各岗位、各环节人员能恪尽职守,各负其责。
非信贷岗位人员不具有信贷管理的相关业务技能,不宜作为贷款责任人。
对内部职工介绍、担保、甚至我承贷的贷款与其他贷款一视同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查,清收责任应也由信贷岗位人员承担。
四、对信贷人员加强合理的激励和规范他们的工作过程。
保持信贷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各种情况,并对信贷人员要提供通畅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对信贷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
重点在于使信贷人员的工作过程规范化、有序化,完善借款合同的各项要素,使之合法合规,杜绝信贷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等现象。培训有的放矢,除通常对信贷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宣讲外,信用社更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专门学习,通过培训,有效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管理规定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对信用社的忠诚,增强他们的信心。
分类激励,优胜劣汰。对信贷人员的激励,不搞“一刀切”,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办法,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凡是不能胜任信贷工作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制,调离信贷岗位。
六、严把贷款投向关:放贷不滥。
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将每一笔贷款投放准确”作为信贷工作的一项准则。因此,我将经营方向定位为:立足“三农”,服务城乡,充当杠杆,实现“双赢”。一是着力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二是着力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七、严把制度执行关。
在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执行“贷前调查”和“贷后回访”制度。每个季度我均对贷款户的贷款运作情况进行抽查回访一次,次次都形成纪录。通过贷后回访,使自身对全社的贷款情况了如指掌,并适时提前收回有风险贷款。
1. 信用风险比较严重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信用风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但是由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工具、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信用风险管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缺乏有效管理,在实际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信用风险总体规模巨大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中国政府在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又成立信达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家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近1. 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减轻了银行的负担,从20_年起基本遏制了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快增长的势头,并从20__年开始出现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双下降的局面,20__年12月,由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和200亿美元,20__年4月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尽管如此,截至20__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为6.7%,不良贷款额为120_.9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0%,总额为11149.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好些,不良贷款总额为860.3亿元,比率为2.1%;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11.5亿元,不良贷款率3.0%;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0.6亿元,不良贷款率4.0%;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2.2亿元,不良贷款率0.5%。全部不良贷款中82.8%都是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这些贷款是必然要遭受损失的。
(2) 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加大
虽然存贷款期限主要属于银行流动性指标,但是由于中长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也能反映出信用风险的大小。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但从下表可以看出,20__年以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从风险角度来看,存款活期化趋势严重,银行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大量增加中长期贷款就会给银行运营带来潜在风险。
20__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合计277,74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8,8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中长期贷款额138,58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较高。全部贷款比上年增加39466.7亿元,其中25571.2亿元为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比例64.8%。而20__年和20__年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63.8%和65.3%。贷款期限的延长,令奉行谨慎原则和一向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潜在风险,因为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
(3)信用风险比较集中
在信用风险的分布上,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多数,20__年其不良贷款余额达到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87.9%,经济体系中的信用风险大多集中到国有商业银行。此外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而且行业重叠,银行信贷在各个区域及各个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20__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位居前5的几大行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接近58%。同时,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有59%的贷款投向了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福建地区。贷款集中度过高,一旦地区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衰退将引发大量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2. 新的信用风险不断产生
如果说巨额的不良贷款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不能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过多方面改革后的今天,尤其是工、中、建三大银行在股份制改革前经过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大量不良贷款之后,至少应该控制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速度,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__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654.3亿元,比去年同期(12517.8亿元)新增136.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173.8亿元,比年初增加24.3亿元,不良贷款率7.3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1.6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0.8亿元,不良贷款率2.54%;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8.8亿元,比年初增加73.7亿元,不良贷款率4.44%。这说明即使经历了多方面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上依然缺乏对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新的信用风险在不断产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信用风险过程事前阶段的问题和原因
在信用风险过程的事前阶段,识别信用风险,防止引入高风险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获取翔实的信息是化解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出路,是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一方面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影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有的信用风险并非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是人为主观引入的,在贷款发放前,银行或者银行的具体工作人员就知道该业务具有较高信用风险是不该开展的,然而实际中却顺利地通过了各个环节,这种风险单单依靠健全征信系统是难以防范和化解的。实际中这种情况往往被认为是操作风险,但是最终发生资产损失是与信用风险相同的,所以人为主观因素也是引入信用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做出信贷决策时由于受到来自政府、股东、上级、自身利益等多方面的影响,明知信用风险很高却会批准该项信贷业务,只要这种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信用风险是最能防范和化解的。
2. 信用风险过程事中阶段的问题及成因
(1)信用风险未实现动态评级
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评级以前实行的是贷款的四级分类方法,这是一种完全静态的方法。目前实行的五级分类方法,己经不单单以贷款逾期的天数划分某笔贷款的信用等级,但是对每一笔贷款的评级分类并非真正动态实时进行的,而是按期间(如会计报告期)分类的,依然属于静态方法,而且有可能出现借款人单笔贷款的信用风险不大,借款人所有贷款总的风险却很大;前一笔贷款风险不大,这一笔贷款风险很大;昨天风险不大,今天风险很大的现象。有的商业银行在贷款前对借款人采取综合信用评级统一授信,但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变化依然难以监测。不能准确掌握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借款人可能在下一个评级时间前已经破产。
(2)信贷资金使用缺乏监控
如果借款人对信贷资金的每笔使用都能被商业银行观察到,商业银行就有能力及早发现并纠正借款人的高风险投资行为,从而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信贷资金使用规模、资金流向、使用效率的有效监控,借款人的高风险行为不能及时被银行观察到,等到银行获知信贷资金的使用风险过高时,往往风险损失已经发生。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采取相关技术对信贷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控,在信用风险发生前将其及时遏制。
(3)缺乏必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前,我国还没有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是各家银行自己的主观判断,无法做出令外人认可的客观评价,因此信贷资产无法量化定价从而也难以进行交易,信用风险就不能在不同主体间进行转移,大量的信用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承担。此外缺乏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商业银行不能对信用风险规模进行精确度量,不利于控制风险操作的决策。并且缺乏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得商业银行无法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监管所需资本金规模,无法享受内部评级法所带来的资本节约收益。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商业银行具体管理信用风险的手段、途径、渠道和标的物,充足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能使商业银行方便地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分散和转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资产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足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制约了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方面不仅几乎没有任何自主的创新,甚至发达国家己经在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也没有出现。这种严重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情况对于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无疑是巨大的制约因素,必须加以改变。
3.信用风险过程事后阶段的问题及原因
在信用风险过程的事后阶段,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损失,同时总结经验避免生类似信用风险的重复发生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然而一方面大量不良贷款难以化解,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对信用风险的事后责任评价,不利于控制同类信用风险的重复发生。
(1)处置不良贷款手段单一,大量不良贷款难以化解
理论上一般有五条途径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a)从利润中提取坏账准备冲销;(b)注资;(c)资产负债表重组,如债转股;(d)外部解决,如卖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e)司法诉讼。然而过低的利润率、复杂的重组程序、不健全的法制环境、不良贷款出售的非市场化等因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几乎只依靠将不良贷款政策性地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无法满足降低信用风险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20__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684.2亿元,不良贷款率6.1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5%,而资产利润率最高的商业银行不超过1. 4%,依靠利润冲销远远不能满足化解不良资产的需要。
政府的注资大大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提高了资本比率,但是注入的资金既不能全部用来冲销不良资产,又根本无法从数目上满足化解庞大不良资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长期无偿获得国家的财政注资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市场机制。债务重组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缓解或减少银行的损失,但是欠账不还的客户多半是出现了财务危机,复杂的重组过程和无法预见的后果都阻碍了商业银行对此种方式的选择。司法诉讼会耗费较长时间和精力,还要到其他各方面的
干扰,即使银行胜诉还有漫长的执行程序,这期间有众多未知因
素影响着最终的结果,也不是效率较高的途径。这四种方式在实
际中都很少使用,相对而言,把不良资产卖给资产管理公司是无疑是最直接和简便的处理方式,但非市场化的行为成本太高,银行要承担较大的损失,损失一般要超过本金的50%。并且如果商业银行就此养成了习惯,出现不良资产就不计成本地一卖了之,而不是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则违背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初衷,新不良资产的产生会陷入无法遏制的恶性循环。其实降低不良资产、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是杜绝新的不良资产大量产生,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历史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尽管如此,因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改革的具体要求中不良贷款率是一个核心指标,不良贷款的处置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2)信用风险缺乏事后责任评价
信用风险发生后,商业银行应该对事件责任进行客观评价,明确相关责任。对于工作人员的主观责任必须严格根据制度进行处理,对于信贷业务流程中出现的客观程序性责任,有必要调整相应流程,改进操作程序,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然而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信用风险事后责任的评价和认定,很能准确划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信贷业务流程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完善,相关责任人员不能受到应有的奖惩,不利于对信用风险有效管理。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我们需完善如下工作:
1.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和研究机构开发了一系列的定性主导风险管理模型和定量主导风险管理模型,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和良好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同时即将面临国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学习和引用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
2.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客观公正的企业信用资料。
在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客观公正的企业信用评级数据是完成信用计量的关键。但我国各大评级机构目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银行的内部评级机构也无法实现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目前我国的资信评估业(包括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现状是,实际运作不规范,银行与企业共谋现象严重,暗箱操作和寻租行为应运而生,不少银行款项的贷出与企业的信用评级脱节;资信评估机构各自为政,没有一套统一的评估原则,评定标准和数据指标的定量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评级结果相当混乱,资信评估机构依附于其他经济实体存在,在评估时常常牵涉许多行政因素,无法独立开展评估业务,造成信用信息失真。
3.重视信用文化建立和内部信用制度创新
从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来看,美国为首的西方商业银行首先重视的是内部信用制度创新,也特别重视信用文化的管理,模型只是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制度创新为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些创新包括以内部转移定价系统为中心的内部交易信用制度,以风险利润为中心的内部委托信用制度。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内部信用制度的创新,积极培养良好的内部信用文化,为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 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 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1、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2、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3、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4、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符合谨慎经营和审慎会计原则的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和冲销制度。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信贷员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能做到,而要看你去不去做?如何去做?我从最初的一名信贷员到此刻的一名信用联社主任,经历了近三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风雨历程,目睹了广大信贷人员风里来、雨里去的辛酸和不易。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与“三农”满意的、贴心的信贷员,我曾走访了辖内的信贷员及内勤、广大贷户以及信合家属,透过与他们的说细交流,经我详细整理,认真总结,我认为优秀信贷员要做到“三个十,即:牢记十大戒律摆正十个关联干好十件事情。
牢记十大戒律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是“子不教,父之过;女不教,母之错”。那么作为我们信用社一个单位来说是否就应这样明白:职工不教,领导之过,职工犯错,管理之错。我们近年来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办法,但是制度棚架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我们基层信贷员对制度的明白、执行以及贯彻落实有着偏差,使大家有时无所适从,不知何为,盲目从事,摸索着工作,人为的出现一些管理不到位现象,更有甚者,自己犯了法、违了章、出了错不知道究竟错在哪里。再之,制度追究不力,姑息和纵容了部分违章违纪现象,使之有章不循、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损害了信用社的声誉,也使自己受到了挫折和经济损失。做一名信贷员就是要知道何可为何不可为,只要我们心中有一道制度“高压线”;只要我们视制度如神圣;只要我们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群众利益,牢记“十大戒律”,就能作好信贷工作。
一戒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信贷人员就应是熟悉政策,懂得业务,富有职责心,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善经营,会管理的高能人才,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信贷员的具体工作去贯彻,信用社的便民为民服务工作要靠信贷服务来落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知识需要随时更新,一些观念、一些技能也要作到与时俱进,不能凭老经验办事,凭相当然办事,要把一些科学决策融于信贷工作中。如何不认真学习提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贷工作的,那么在当今日竞争日趋激励的这天,将会被“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根准绳公平论断。
二戒自吹自擂,盲目许愿。我们信贷人员有自己的操作规程,有各自的工作范围、服务对象和贷款权限,要严格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是自己的服务对象,要用心扶持;不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婉言谢绝;是自己的权限额度,主动适时办理,超权需审批的要作好基础工作,用心上报,切不可盲目许愿,点头拍胸,超越信用社群众审批组织之上,给自己造成被动失去威信,给贷户造成损失。诸如:房产盲目评估过户,盲目签订贷款协议,盲目办理公证手续,盲目办理担保抵押手续等。
五戒短期行为,重放轻收。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实行按绩计酬,万元含薪制,这对调动职工用心性,加快信用社发展,增加信贷规模扩张,起到了用心的推动作用。全体信贷人员脑海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要想多挣工资,就得多收贷款利息,要想多收利息,就得多放款,从我们目前执行状况看,大多数信贷员都能够坚持在安全前提下,加快资金流动周转,从而实现效益。今后,我们要坚持始终,不按一时成败论英雄,力戒短期行为,搞个人政绩,盲目的放大额垒大户,给信贷资金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将责权利有机的结合,保证放得出,收得回,落实好我们提出的“四定四包”职责制,即:定服务区域、定服务对象、定贷款权限、定管理职责以及包调查、包发放、包收回、包效益,从而使我们的信贷管理工作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