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儿 > 专业文库 > 3号文库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收藏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第一篇、家乡的调查报告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两年前,随着升学的缘故,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南宁,虽然远离家

乡,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我的心里永远是那么的熟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贵港覃塘,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特。地处贵港市西北部,是贵

港市乃至广西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城乡结合部,是桂中地区重要商品集散地。交通便利,

通讯发达。距贵港市区中心和郁江港口仅20公里,千吨级货轮可上溯南宁,下达港澳,黎湛

铁路复线横贯覃塘;209线、324线国道、南梧二级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并交汇于管理区党政

机关驻地—覃塘镇,日平均车流量达3万多辆。 虽然出门在外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家我都会惊奇地发现家乡也在变化着,并且,近几

年来我发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下面就是我发现的家乡的一些变

化:

一、 交通

家乡很多年前就铺水泥路,基本都通到家门口,所以家乡的交通可以说是很便利的,上

次回家我还发现村里还出资弄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黑漆漆的一片,晚上出门

还要拿着手电筒,黑夜行车也相对更安全了。并且在路上基本不见自行车 了,人们骑的更加多的是电动车和摩托车,这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加高,环保意

识也相应加强了。

二、住房

家乡基本每家每户住的都是楼房,几年前人们很少装修,但现在基本都装修的很漂亮它

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

室内没摆设的状况。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人口素质

以前家乡出一个大学生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家乡的孩子基本都是读完初中就去工作了,

但现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更高了,家长都努力督促子女读书,现在大学生已经不是稀奇的了。

虽然家乡的人们都是务农为主,但人们经常读一些关于致富之类的书,所以家乡木材厂、养

猪场越来越多,这也相应给家乡的人们在农忙之余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人们的收入也会相

对更多一点。

四、穿着讲时尚

过去家乡的人们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家乡的人们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

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再也不会出

现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小孩子的衣服也不会买更大的以备长大了还能穿,而是穿的更加的

讲究了。

五、家电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现在国家实行家电下乡和城乡用

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家乡的居民买到了实惠的家电,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

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家乡居民生活要素的重

要内容。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家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家乡办起了

自己的歌舞团,并且,去年家乡也建好了一个室内的娱乐中心,在娱乐中心里可以打篮球,

也有一个大大的舞台,平时谁家有喜事只要交100块钱的水电费就可以在娱乐中心办酒席,

并且还会请一些歌舞团来助兴,这样子就算下雨天也不会愁。

七、医疗卫生

现在家乡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

近年,由于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民从中得到更多优惠。

八、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到现在的每日必吃得健康、营养

的食品,食品供应现在根本不在话下,以前人们基本是在过节或是集市日才能吃到肉,但现

在人们基本 每天都能吃到肉,冰箱里基本都会有备好的肉菜,并且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不会

像以前那样专买便宜的菜而不注重食品安全。 从泥路,到水泥路;从瓦房,到楼房;从生活困苦,到逐渐改善,再到如今的经济宽裕。

看着家乡的改变我感到很高兴,我也确实感受到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着,我

感到很欣慰。虽然家乡各方面都在慢慢的改变,但我还是有一点小建议:

一、 我发现虽然家乡有很多娱乐场所,但很少开展娱乐活动, 所以我建议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可以在各个节日的时候开展,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

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氛围,群众之间也更多的交往。

二、 在农闲时期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所以我觉得在村里应 该开设一些报亭和农家阅览室,多鼓励人们了解时事,了解一些科学。这样人们将会知

道更多外面的事,整个村的文化内涵将会的很大提高。

三、 麻将风和扑克风在村里基本是很流行的,虽然赌注都很小 以上就是我对家乡的一些建议,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希望在未来家乡会越来越美好。 家乡养育了我,教育了我,我能在这里安心的读书我觉得不 仅是家乡的功劳也应该感谢我们伟大的党,现在的我更加明白,其实家乡的变化也是离

不开党的领导的。每次看到家乡的变化时,心里不由得在默默的,对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和伟大国家肃然起敬: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上发扬光大,

是他们在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我深信,我们的幸福生活一天更比一

天好。篇二:家乡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学院

学号

姓名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摘要 改革开放以

来家乡三门峡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包括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医保与公共基础等 民生建设,计划生育与科教兴国等国策给家乡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果。还

有目前已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城市化问题,失业问题,分配不公

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在家乡的实际情况。简单陈述了一下未来发展方向。并重点对于城市转

型提出一些意见。

前言:在中学阶段就曾经做过有关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调查报告,但是当时年龄较

小,对社会

认识极为浅薄,既不懂得调查方法也不懂调查内容,只是去询问父母有关衣食住行等简

单的表面问题。现在大二下学期,趁着毛概课程作业有这一项调查报告,这次通过查阅文献,

网上调查和询问长辈或中年人等等多种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希望能通过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

进行一次简单而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准备对各类资料进行规划总结,进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并对实际问题简单提出一些解决思路或想法.使我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目前的状态与人民群众对未来的预期,加深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 调查时间: 20_年5月——20_年六月

调查地点: 三门峡市图书馆,三门峡市统计局等等 相关背景: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

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

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乡背景: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

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

经济、文化中心。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

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1986年,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

万(20_年),辖1区湖滨区、3县渑池县、陕县、卢氏县、代管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

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正文

一 家乡的发展

1 经济发展

济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78年,三门峡市是直属洛阳地区的县级市,

gdp为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开始了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

尤其是近几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

式发展,基本形成了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林果生产加工五

大支柱产业,三门峡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不平凡的高速发展时期。初步核算,20_年全

市生产总值1204.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9.79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305.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_年的8.0:68.0:24.0变化为8.3:66.4:

25.3。

2 基础民生建设

从城市化进程看,20_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与20_年人口普查的32.91%相

比上升14.6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反映家庭生活品质及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上看,20_年三门峡城镇恩格尔系数达 27.1%,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3.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8%,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5.6%

左右。两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年共为6.5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1.86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

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9.9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73

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人数22.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

1.48%,参合率99.44%,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3 计划生育与教育建设 20_年末全市总人口226.79万人,常住人口224.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9%。全年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率为5.36‰,自然增长率为4.1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大专院校1所,普通、职业中专13所。20_年末全市高

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0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6

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 4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_年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爬升。特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传统产业高 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支撑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小微企业活力尽

显。重点领域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

年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769.92亿元,比20_年增长27.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

分点。重点领域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繁荣。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

跃。政策支持确保财政金融走势平稳。并随着三门峡海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

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投入运营,三门峡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升。

二 家乡面临的问题

1 人口资源问题

三门峡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仍呈净流出状态,且流出人数呈递增趋势。人口过度外

流的趋势,不仅不利于三门峡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而且还将拉大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差距,最终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人口老龄化

问题更加突出,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负担加重,给新兴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

成一定阻碍。

多年以来,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黄、白、黑等主要矿产出现资源危机甚至枯

竭现象。果品加工业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上,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70%,

而资源性工业又占工业总量的近70%,且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一遇风吹草动,

便软肋尽显。20_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产业

结构,使经济转型到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关口. 2 社会事业问题

从城市化进程看,虽然纵向比有较大发展,20_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但与全

国平均水平相差4.4个百分点,说明三门峡城市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

业1.4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控制在省定4.5%的目标之内。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及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同,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呈逐步拉大

趋势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企业对社保缺乏积极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尚不到位。社会

福利的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参与程度

低,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高。

三 家乡的发展方向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

转型升级要有新突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超过85%;高新技术增

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到“十二五”末期城镇化率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应稳步提升,完成省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

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

四 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步构思 危机面前,三门峡市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传统产业高端

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门峡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实现低端、粗放、一般向高新、专属、

特色转变。同时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早转早主动,晚转就

被动,不转没出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内化成加快转型发展的自觉行动。 1 变废为宝,深度发掘产品附加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专属产业链条 2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地区特色资源,如水能风能地热能利用,加大自然与人文资源利

用。3 招商引资,增加对新型低碳产业投入. 4 转型发展,应使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

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措施。 5 健全相关法制,鼓励创新行为 6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促进周边交流与合

作,稳抓高、新、精、尖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结束语: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

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坚持改革开

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

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20_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20_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三门峡市地方志

三门峡史志20_年第二期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樊新民 三门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金琴花 20_.12.12 20_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对三门峡市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20_.12.10篇三:关于家乡

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思政课实践报告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 学院名称:法学院 班 级:20_级2班 姓 名:王锦樑 学 号:191100226

成 绩: 20_ 年7月29日

一.调查背景: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五周年,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三十五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

中国经济的发展,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发现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

对于开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特区到土

地承包责任制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从经济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到“三农”决策到关系千家万户的教育问题,三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带给我们的是翻天覆地切

切实实的改变。

因此对于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在暑假期间做了一份调查报告,调查地点为福建省龙岩市

永定县坎市镇洽溪村,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走访村民的方式取得调研成果。 洽溪村交通便利,省道203线穿境而过,距离镇中心约4公里,是革命基点。新中国成

立前属于抚市。由于地理环境依山傍水,旧社会以木船航运为业,拥有木船30余艘,从业船

工69余人。坎市至峰市航道全长65公里。从清康熙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300多年,祖祖

辈辈从事撑船运输。中国人民解放军王水平将军、坎市公社社长王道清等都是撑船高手。航

运结束后,洽溪人民转入亦工亦农亦办汽车运输,同时向山林开发,多渠道打造幸福生活。

1951年土地改革时,划归坎市。1989年3月,洽溪单独建立行政村。全村总面积2475.1亩,

其中耕地面积有204亩,林地面积2271.1亩,现共有120户人家,总人口488人。 二.调

查准备过程:

暑假回到家我就开始准备调查报告,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准备的也比较充分。首先在

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关于家乡文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_年12月

调查地点:建瓯

调查对象:文化

调查方式:网络查找,询问

前言:俗话说的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爱我的家乡,并且爱的深沉,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便是我的家乡——建瓯。

说起建瓯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它是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地区,位于武夷山,鹫峰两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区,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为“七闽” 地,秦时属闽中郡。最让我自豪的地方在于建瓯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瓯)。建瓯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曾经出过众多的请史留名的人才,比如有中国十大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宋代理学家朱熹等。

主体:建瓯的文化风俗不胜枚举,在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我最感兴趣的是建瓯的挑幡艺术。下面,我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建瓯特有的挑幡艺术。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建瓯民间流行。相传在明代末期,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效大洲村的青年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壮年在正月初返回了家乡,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当时,将士们将带回的军旗放置于长杆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牺牲的弟兄们。长此以往,每逢正月初,大洲百姓都要按照惯例将旗杆来装点一番,舞动一番,以表示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变逐渐谈化成了当今建瓯特有的挑幡风俗。

说到挑幡的制作过程,就不得不提建瓯“竹子之乡”的美称,这边的竹子那是相当的多,而挑幡所用的幡,就是选用一根大约1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枝叶,晾干后把竹子的外壳涂上朱红油,画上各种吉祥的图案,竿顶悬挂着彩灯,再装饰上各种各样的小铜铃,竹身还会悬挂一幅绣有歌功颂德的词句,这种制作工艺师我们建瓯独有的传统文化瑰宝,再说道挑幡表演,那才真的算上无与伦比。如果用一言以概之,那就是技艺精湛,叹为观止。从小到大,我看过的挑幡表演不在少数,但每次看到都能把我深深震撼,艺术表演者个个都身强力壮,表演时,有的是头顶长竿,有的是肩挑腿踢,有的是鼻托牙咬,形式多样。这种表演一般是团体表演,那和谐统一的姿势,使得竿旋旗飘,幡幅呼啸,使得观看表演者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挑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而是属于建瓯特有的文化习俗的碰撞与承接,每每看到这个表演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挑幡表演艺术不仅仅代表着一项文艺演出,更表现出我们建瓯人不屈不挠,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华罗庚曾近说过: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我想,以后无论漂泊到何处,建瓯都是我魂牵梦萦之地,我爱我的家乡——建瓯。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_年7月14日到7月27日

地点:永寿县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

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而在我的家乡,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何呢?

一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坐落在华北平原,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那时农民食不果腹、风餐露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另外一种景象。对此,我利用暑假回家的时间,对我的家乡及其附近的几个村庄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进程能够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希望因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而对我起到激励的作用。

时间: 20_.8.2——20_.8.8

地点: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

方式:在同学的帮助下,对自己所在的村庄的村民进行系统的调查,对附近的村庄进行随机询问,还通过亲戚朋友进行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前后变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改进的建议

二 、家乡如今的现实状况

朝城镇区位优势明显,处于莘县、阳谷、河南范县和南乐县的中心位置,东距京九铁路阳谷站20公里。两条省际公路临商路、齐南路在城内交汇,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更利,货畅其流,信息量大。朝城镇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化工产品、牛羊肉、建材 、生资、农机、家电、百货、木材等八大专业市场,已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规模较大的商品集散地。

朝城镇1994年被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百新工程”项目,20_年又被省政府定为中心镇。

20_年度镇党委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重点,把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主抓手。被县 委、县政府授予“20_年民营经济先进乡镇”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_年度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称号,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引导群众调优、调精、调好农村产业结构,新建冬暖式大棚580个,播种优质小麦34000亩、露地菜5000亩。优质杂果园20_亩、花卉700余亩、冬罩韭菜3000 余亩、中弓棚1000余亩。在城镇建设上,坚持发展经济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用科学的发展观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小城镇,连续几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城镇化建设先进乡镇”称号。截止20_年底,全镇己实现村村通公路,共有公路里程126公里。镇党委、政府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综合实力提高很快。

三、家乡新农村建设历程

1、在物质生活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人住的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很不结实,下雨天就漏水,冬天寒冷;农村人走亲访友要步行,很少有自行车的人家,更别说电车、摩

托车了;那时这里土地贫瘠,种小麦、玉米产量很低,养不活人,农村人吃的是产量高但很难吃的干红薯片;那时穿的衣服色调单一,布料很粗,有很多补丁。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后,农村人住上了钢筋水泥混凝土房屋;吃上了用小麦制作的可口佳肴;骑上了电车、摩托车甚至开上了轿车;穿上了漂亮好看并且结实耐用的舒适的衣服。在农村,家家都有电视机,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2、在文化教育方面:以前,在村里出现一个大学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因为那时文化教育落后,经济不发达,家里供不起孩子上学。现在好了,每村都有很多大学生,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有了质的飞跃。

3、在经济来源方面:以前,农村的家庭收入主要是种庄稼,收入微薄、入不敷出,生活很是困难。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人摒弃了这种落后的思想,学会了外出打工或者自主创业的做法,如此以来,农村人的经济收入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4、在能源方面: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秸秆、煤等燃料,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5、在生活保障方面:以前,在农村生老病死是经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当时医术不发达,农民人没钱看不起病,导致很多人因没钱治病而死亡。现在好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有钱看病了,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贫困低保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更有保障。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很快,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农村人不再仅仅的依靠种地来过日子,有很多农村人学会了创业,比如说建立一个小型的染料厂、小型的棉厂、小型的电风扇组装厂等,给农村人带来了很多的财富。但是,由于农村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环境的认识不足,往往导致因追求利益而扩大生产,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造成环境的破坏。比如说因卖木材而砍伐森林、因方便而把垃圾倒入河里、因方便而就地燃烧农作物秸秆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我家东边就有一条小河,曾经是那么的清澈,鱼儿在河里嬉戏,但是现在只是一个臭水沟了,看到这我很伤心。

2、浪费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的生活也显得阔绰了很多,奢侈之风开始盛行起来。比如说某一家有喜事,他就要大摆宴席,广招亲朋好友来分享他们的喜事,由于习俗的原因,亲戚在宴席上不能够多吃,但是主家也要摆很多食物,因此,亲戚走后,剩余一多半的食物,吃不了,只好倒掉,这就造成了浪费。浪费不仅仅体现在饮食上,还体现在其它的方面 ,积少成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3、攀比问题:那里有人在,哪里就有竞争,竞争有很多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攀比。攀比现象在农村也很盛行,比如说赌博风的抬头,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很多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

五元,但是这种风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必须摒弃。除此之外,人们还攀比穿衣、出行、饮食等等,严重影响村民的素质建设。

4、基础设施不健全问题: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百分之百,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三是安全饮水难保障。自来水连通率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还经常断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活,给村民带来不便。

五、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要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意识决定行动,现在农村人的文化水平和城市人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的影响到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也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农村的文化教育程度,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2、要加强农村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在农村里修建一些娱乐设施,让一些中老年人能够活动活动筋骨,有益于身体健康。还可以在路旁放置一些垃圾桶,清洁一下道路垃圾,可以保护环境。

六、结语

经过此次的调研,我从新认识了农村,发现了很多农村的问题。这次虽然准备的不是很好,但至少确实做了些调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应该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在调研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询问的对象不够均匀、记录不够准确、缺乏自己的感受、总结的不很恰当等等,都影响到了本次调研的质量。在调研中既要强调组织性,也需要大家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努力进行我们计划的各项活动,这些是很重要的,各司其职,才能发挥集体的优越性,才能把事情做的趋近于完美。实践活动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大学生开拓眼界,了解生活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认真调查的结果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希望学校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同学们也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次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应该踏实进行,认真总结,以便做出有价值的东西,这对我们以后的就业会有帮助。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关于家乡XXXX市XX区仁东镇良村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_年,XX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我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但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遇到了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就此,本人在家乡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调查目的:

找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予以解决;

2.调查方式:

观察XXXX市仁东镇良村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与当地农民以及村干部深入交谈,了解详细情况。

3.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家乡的广大农民工,问卷调查人是30至45岁之间的壮年农民。

4.调查时间:

20_年08月01日至20_年08月03日。

5.调查内容:

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沟通交流,了解其内

心感触,记录村里这些年来的生态情况变化。分别对各个地方场所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保护情况进行记录调查。

6.调查结果:

通过观察法调查:XXXX市仁东镇良村是一个拥有180余户,近1200人口的小村庄,因地处南流江江畔,近几年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村民开始着手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在,家乡的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整齐化一的街道,每一个胡同都建成了统一的标准,这就应验了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自从街道竣工后,街道上的人多了,嬉笑打闹的孩子们多了,一块谈天说地的老年人多了,人们走在路上精神多了,再也见不到以往杂乱的街道,垃圾乱放的胡同。这位整个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村民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家乡已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三百余个,基本上一条街道每隔两米就有一个。村子的街道建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村里已经普及沼气池,还有村民建成了自己的工厂,一方面提供修建电站的材料,另一方面为家乡人民提供的更多的工作。有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

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各个街道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街道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在对村民日常行为的观察中我了解到好多村民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由于建设的需要占据了部分农民的土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村遭到村民的反对。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并无太多成效;其次,村中的无业青年及部分小孩经常捣乱,阻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7.调查体会:

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

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我

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文明生态村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理念。更为根本的是,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因为这是文明生态村的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搞不好,即使生活再宽裕,村容再整洁,乡风再文明,管理再民主,也不能叫文明生态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走出单纯的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家乡发展调研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家乡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家乡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从中感受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带给中国农民的好处。

三、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比目前的家乡,找出两者的区别,分析原因。

2、走访老人,询问他们对家乡这几十年变化的经历及感受。

3、各处走走,比较家乡与自己记忆里的区别。

4、到家乡周围调查,看看家乡周围的变化。

四、调查结果

1、经济发展

我的家乡在XXXXXXXX,村民努力勤奋,朴实待人,经济发

展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耕地不再是农民 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务工、个体私营、公司、合作社等新的形式层出不 穷,并且它们已经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 迅速,农民工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 此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目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以务工收入为主、种地为辅。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农村农业经济也在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正在逐渐提升至新的层次。

2、村容村貌 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

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房屋的更新,俗话说:“看一个村子的穷富关键看房屋”初步统计这两年全村翻盖新房16座,整个村子的房屋全是砖混建筑,两幢土坯草房于前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村里彻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设施。村容的整治,近几年村里下大力

气整治村容,村干部挨家串户说服,将柴草垛和粪肥堆移到院内或移到村外,不允许堆放在村里道路两旁,解决了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的问题,并对一些道路进行取直修理,走在宽阔的村路上心情特别舒畅。

3、教育医疗

教育和医疗问题是最贴近农民的问题,也是乡亲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现在孩子们都能上起学了,从20_年起彻底免除了学费,根据政策规定,邻村几个特困户家庭的孩子凭特困证明还享受了免费提供课本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调整在春节前也进行了补发,但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仍然不强。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全村人基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特困户由村里出资也按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体验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

五、总结感想

家乡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发达起来。以前,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一般都极少,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人们一个月的收入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不仅能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有钱多出来买车买房和一些珍贵的东西。还有,人们的住房和食物也变得好起来,和以前的简直是无法比较,就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的时候,人们外出只能靠步行,慢慢地有了用牛、马等动物拉的车,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了。

无论是经济上的进步,还是教育医疗的改革,都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使家乡人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幸福的生活。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共产党。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学院

学号

姓名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三门峡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包括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医保与公共基础等

民生建设,计划生育与科教兴国等国策给家乡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果。还有目前已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城市化问题,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在家乡的实际情况。简单陈述了一下未来发展方向。并重点对于城市转型提出一些意见。

前言:在中学阶段就曾经做过有关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调查报告,但是当时年龄较小,对社会

认识极为浅薄,既不懂得调查方法也不懂调查内容,只是去询问父母有关衣食住行等简单的表面问题。现在大二下学期,趁着毛概课程作业有这一项调查报告,这次通过查阅文献,网上调查和询问长辈或中年人等等多种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希望能通过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进行一次简单而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准备对各类资料进行规划总结,进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并对实际问题简单提出一些解决思路或想法.使我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的状态与人民群众对未来的预期,加深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调查时间: 20_年5月——20_年六月

调查地点: 三门峡市图书馆,三门峡市统计局等等

相关背景: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乡背景: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1986年,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万(20_年),辖1区湖滨区、3县渑池县、陕县、卢氏县、代管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正文

一 家乡的发展

1 经济发展

济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78年,三门峡市是直属洛阳地区的县级市,GDP为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开始了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尤其是近几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林果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三门峡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不平凡的高速发展时期。初步核算,20_年全市生产总值1204.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9.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5.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_年的8.0:68.0:24.0变化为8.3:66.4:25.3。

2 基础民生建设

从城市化进程看,20_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与20_年人口普查的32.91%相比上升14.6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反映家庭生活品质及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上看,20_年三门峡城镇恩格尔系数达

27.1%,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3.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8%,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5.6%左右。两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年共为6.5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1.86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9.9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73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人数22.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

1.48%,参合率99.44%,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3 计划生育与教育建设

20_年末全市总人口226.79万人,常住人口224.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9%。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率为5.36‰,自然增长率为4.1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大专院校1所,普通、职业中专13所。20_年末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0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6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

4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_年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爬升。特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传统产业高

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支撑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小微企业活力尽显。重点领域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年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769.92亿元,比20_年增长27.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繁荣。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政策支持确保财政金融走势平稳。并随着三门峡海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投入运营,三门峡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升。

二 家乡面临的问题

1 人口资源问题

三门峡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仍呈净流出状态,且流出人数呈递增趋势。人口过度外流的趋势,不仅不利于三门峡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而且还将拉大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差距,最终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负担加重,给新兴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多年以来,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黄、白、黑等主要矿产出现资源危机甚至枯竭现象。果品加工业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上,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70%,而资源性工业又占工业总量的近70%,且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一遇风吹草动,便软肋尽显。20_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到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关口.

2 社会事业问题

从城市化进程看,虽然纵向比有较大发展,20_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4.4个百分点,说明三门峡城市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控制在省定4.5%的目标之内。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及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同,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企业对社保缺乏积极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尚不到位。社会福利的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参与程度低,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高。

三 家乡的发展方向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

转型升级要有新突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超过85%;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到“十二五”末期城镇化率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应稳步提升,完成省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

四 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步构思

危机面前,三门峡市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门峡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实现低端、粗放、一般向高新、专属、特色转变。同时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不转没出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内化成加快转型发展的自觉行动。

1 变废为宝,深度发掘产品附加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专属产业链条

2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地区特色资源,如水能风能地热能利用,加大自然与人文资源利用。3 招商引资,增加对新型低碳产业投入.

4 转型发展,应使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措施。

5 健全相关法制,鼓励创新行为

6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促进周边交流与合作,稳抓高、新、精、尖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结束语: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20_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20_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三门峡市地方志

三门峡史志20_年第二期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樊新民

三门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金琴花 20_.12.12

20_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对三门峡市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20_.12.10

家乡调查报告3000字

社会调查报告

题 目 看家乡近几年的发展

学 院(系) 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

专 业 食品加工技术

班 级 食工141

学生姓名 李玉祥

指导老师

韩敏

二0一五年 十 月 十九 日

看家乡近几年的发展

系部名称: 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 术

专业:食品加工技

调查单位: (家乡)淮安

调查时间: 20_年10月11日 至 20_ 年10月13日 共 3天 ­

一、调查目的:探究淮安未来几年的变化,看是否合适我们毕业以后是否

能留在淮安发展

二、调查内容:我的家乡位于江苏省的一座美丽迷人的城市——淮安,30

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了大江南北,在这一浪潮下,淮安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淮安是中国运河之都。京杭大运河自隋唐开通之后。即成为运输主动脉、经 济大通道。淮安位于大运河中段,是纯粹因运河而生、由运河而兴的城市。从隋唐到明清,这里一直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都驻节在淮安,使之成为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商贾云集,盛极一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淮安是风光秀丽、景点众多的旅游城市。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馆藏文物4万余件,目前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达60多处。有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和正在申遗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有“明代第一陵”之称的明祖陵,有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有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淮安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文通塔、镇淮楼、韩信故里、水下泗州城、明祖陵、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特别是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等历代名人的故居遗迹分布境内。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我们学的是酒店管理,旅游的发展能带动酒店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样可以让我们在淮安本地更好的发展。淮安的城市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事业都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调查结果

一、城市建设

生活了20年,我感受最城市面积明显扩大了,小几条宽广的马路,一到下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淮安出现了好多高层建宽又广,公交车的环境明边的绿化搞得非常好,像市,淮安已光荣被评为

深的是,淮安的时候,没有雨天,路滑给不便,现在,筑,条条马路显改善,马路一个园林城“国家级卫生城

市”,这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骄傲。淮安市中心也比以前繁华了许多,记得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淮海广场那儿新建了地下商城,能在淮海广场的喷泉旁拍照是小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后来,铂池山公园建成,现在金马、沃尔玛又相继落户淮安,富士康集团也来淮安安家,这些更进一步促进淮安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城市的扩建,身边的这些变化让每一个淮安人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创造的成就。

二、农村建设

近年来,淮安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农村,原来是草房居多,后来是瓦房居多,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年提出“建设农村”,许多两层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路边排成一排,放眼

望去,宛如一座美丽的商业街,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这一

切是由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劳动力转移作

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措施,通过加强培训、成建制输出等办法,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据统计,3年间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30万人,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92万人,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目前已培育出市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40户,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1个;优质稻米、蔬菜、

生猪、家禽、水产、林木等优势产业形成支柱,建成淮安农业科技园和

2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4万亩,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318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迅猛发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26个,农民经纪人12.5万人。这样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是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淮安农村的发展。

三、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事业上,淮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资料显示,淮安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六大工程”,并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科技洽谈会,签约项目42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2个。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全面完成了165所农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启动了452所农村小学“四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共免收学杂费1.83亿元,惠及中小学生65.6万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达345.4万人,参合率达96.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居

苏北第一;建成市妇幼保健中心母婴大楼,完成市四院病房楼、急诊楼新建主体工程;新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2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300个。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组织开展了首届“农民读书节”,建成“农家书屋”80个,完成市博物馆改扩建和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新陈列馆主体工程,有线电视行政村开通率达93%。

四、调查总结

淮安的发展很快,设备很完善,跟我们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我们现在只是学的是理论知识需要实际行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会掌握在服务过程可能会遇到特殊情况,自己会用心去处理这些意象不到的事情。

推荐阅读:

  2024最新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24年2月党支部支委会议记录范文(臻选5篇)

  公司劳动合同协议书个人范本

  2024度乡镇领导干部五个带头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三篇

  关于个人德才表现【十三篇】

  心理素质报告100字【3篇】